鉴于我国当前 非洲猪瘟 强毒和弱毒并存,致使非洲猪瘟疫情异常复杂,以期提醒养猪人重视从维护猪群黏膜完整的角度来保护易感猪群,提高猪群的健康度,为养猪人寻求防控非洲猪瘟的新理念和方法,特撰写此文,供参考。
一、常见黏膜受损方式与黏膜完整性对非洲猪瘟防控的意义
据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报道,饮水或饲料中污染的 非洲猪瘟病毒 经口腔感染猪群的风险很高,且饮水感染风险是饲料的1万倍。可见,保护猪群黏膜免受损伤,抑杀饮水和饲料里的非洲猪瘟病毒,降低经饮水或饲料传播的风险,同时提高猪群健康度,有益于非洲猪瘟防控。
黏膜(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生殖道黏膜及外分泌腺体表面黏膜等)是猪群抵抗传染性疾病的天然屏障,很多传染性疾病的暴发,都是病原突破了黏膜这道zui原始屏障后引起的。这道屏障的突破,有的是病原自身或借助媒介突破的,如寄生虫等;有的是人为帮助病原微生物突破的,如打针注射或棍棒驱赶等应激外伤造成;有的是猪群生活空间有毒有害刺激性物质气体协助突破的,如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有害刺激性气体引起黏膜损伤;还有的是猪群饲料、饮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或刺激性药品导致的,如饲料中霉菌毒素或饲料、饮水中某些刺激性药物与饮水消毒药等。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猪群,是猪场防控非洲猪瘟的三大主要措施。目前,无论是非洲猪瘟强毒,还是所谓的“弱毒”,所有猪群对其普遍易感。因此,养猪人若采取各种措施,清除损伤猪群黏膜的各种致病因素,确保健康猪群黏膜的完整性,就是在保护易感猪群,对于防控非洲猪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现地有效防非、高效生产的猪场案例
(一)江西抚州案例
牛年春节之后,格拉姆技术团队随同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仇华吉研究员和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疾病控制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何启盖教授一道前往江西省抚州市调研,与奇昌公司江西基地猪场技术人员交流成功防非经验和高效养猪模式(图1),发现该场成功防非、稳定生产、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除了针对人、车、物、猪等进出猪场及圈舍的环节,采取常规 生物安全 管控外(图2),重点在保护易感猪群、减少猪群黏膜损伤、提高猪群健康度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图1 专家与奇昌公司江西基地猪场技术人员交流现场
图2 奇昌公司江西基地转猪时舍内舍外彩条布隔断排泄物污染风险
首先,该场所有猪群全程人工饲喂含有大量益生菌和生物活性成分的生物发酵饲料。该场选择人工饲喂(图3),而没有选择高大上的料线自动饲喂,主要认为饲料粉尘容易在料线管壁沉积,而料线内壁营养沉积物又无法彻底清洗清除或消毒,导致料线容易滋生霉菌毒素并危害猪群,而人工饲喂,可以避免这种危害,同时工人可以在喂料时更及时地发现问题猪群,便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另外,该场猪只冬天喝37℃温水,每栋猪舍专人负责,工人吃住在猪舍,一名饲养员可养250头左右能繁母猪,猪舍无感官臭味。其次,该场母猪分娩时不接产,全部自然分娩,母猪极少便秘和难产,自然分娩产程平均1.5小时左右。再次,母猪怀孕期和哺乳期在同一栋舍,没有转舍应激。场内只接种猪瘟疫苗和伪狂犬病疫苗,极大减少了注射应激和针头对皮肤的损伤。平时员工在猪舍巡栏或抚摸猪时,猪若无其事、怡然自得,人与猪颇为和谐。zui后,该场每周定期在猪舍环境中喷洒生物发酵有机酸用于消毒和除臭,圈舍氨气浓度常规检测控制在10mg/m3以内,母猪圈舍温度维持在22℃~24℃,湿度维持在55%~60%之间。
图3 奇昌公司江西基地猪场人工饲喂方式
该场老板认为,当前高 猪价 行情和非洲猪瘟疫情压力背景下,养好每一头猪,尤其是能繁母猪和公猪,不遗余力地提升猪群的营养免疫、环境舒适度和整体健康度,不仅有助于猪群对抗疫病,显著提高猪群的生产成绩。据老板反映,该场没有使用“教槽料”,产房仔猪与母猪吃的都是生物发酵哺乳料,母仔同食,窝均初生健仔数13.6头,60日龄保育猪平均能达到30公斤,生产成绩优异(图4)。
图4 奇昌公司江西基地猪场产房母猪和仔猪
(二)河南鹤壁案例
临床调查发现,河南鹤壁一家庭农场,自繁自养80头母猪,常年有外人参观,人、车、物进出猪场和圈舍无特殊的生物安全管控措施,猪群摒弃常规粉料和颗粒料直接饲喂的方式,避免了饲料粉尘或饲料颗粒损伤猪的呼吸道黏膜或口腔黏膜,而长期使用液态发酵料饲喂方式,除阶段性使用少量中药外,猪群很少使用抗生素,圈舍也不使用化学消毒药,仅定期喷洒益生菌发酵液,使圈舍有益菌成为优势菌群,抑制有害菌,降低有害气体量,圈舍很少清粪,但无感官臭味,母猪无便秘,奶水很充足,仔猪不剪牙、不断尾,非常健壮有活力。在周边存在非洲猪瘟疫情压力下,该场猪群依旧健康、稳定生产(图5)。
图5 猪场外来人员参观,母猪粪便稀软、无便秘,圈舍很少清粪、定期喷洒益生菌发酵液
(三)广东湛江案例
广东湛江某大型养猪集团,在周边非洲猪瘟疫情压力下,采取常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的同时,饮水和饲料里分别长期添加发酵有机酸和发酵复合活性多肽,一方面发酵有机酸降低猪场饮水pH值至3.6左右,抑杀饮水中的非洲猪瘟病毒,杜绝饮水感染风险,另一方面饮水和饲料里的发酵产物(酸、酶、肽、维生素等)和益生菌,改善猪群肠胃微生态环境,保护胃肠黏膜,促进饲料营养的消化吸收,加速新陈代谢,提高猪群的健康度,增强猪群免疫抗病力。据该集团生产数据报表反馈,饮水添加发酵有机酸、饲料添加发酵复合活性多肽后,一个繁殖周期下来,新美系二元母猪窝均多产1.5头健仔,主要是因为使用发酵类产品后母猪便秘、难产减少,母猪奶水好,新生仔猪活力旺。在三元仔猪和育肥阶段,饮水添加发酵有机酸,饲料添加发酵复合活性多肽,猪群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料肉比低。场长统计发现,使用发酵有机酸和复合活性多肽的三元商品猪,在70日龄保育结束时均重达到35公斤,从7公斤断奶至125公斤出栏,全程成活率为98.7%,料肉比为2.45。非洲猪瘟背景下该场持续、稳定、高效生产(图6)。
图6 在场外输送饲料到料塔,经加药器饮用发酵有机酸,母猪同期发情配种,产房母仔健康
上述猪场不仅成功躲过了非洲猪瘟,还能保持稳定、高效的生产成绩,得益于他们尊重猪的天性,为猪群营造舒适环境,注重保护猪群黏膜,着力提高猪群健康度,值得业内人士借鉴。
三、维护猪群黏膜完整的方法建议
(一)使用生物发酵饲料
仇华吉研究员多次在会议上强调:养猪就是养肠道,保健就是护黏膜(图7)。生物发酵饲料的应用,促进猪群胃肠道黏膜绒毛生长发育,益生菌和发酵活性成分修复胃肠受损伤的黏膜,并有效解决猪群便秘问题,减少毒素蓄积,提升哺乳母猪的采食量和奶水。生物发酵饲料,可以理解为常规饲料的发酵预消化。饲料在生物发酵过程中,益生菌代谢产生各种酶、维生素、有机酸和可被直接吸收的活性小肽等产物,同时有很多不易被猪消化吸收的大分子支链淀粉和蛋白被有益菌分解为易被猪胃肠吸收的小分子营养成分。因此,生物发酵饲料的使用,猪群对饲料的转化利用率更高,更节省饲料。
养猪生产中,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硫化氢和氨气超标,对猪群呼吸道黏膜的破坏性非常强。如果没有使用生物发酵饲料或发酵类产品来促进猪群胃肠消化吸收,圈舍氨气或硫化氢气体浓度很容易超标,加上猪场没有处理好通风与保温的矛盾关系,很多猪群呼吸道黏膜被有害气体破坏,导致病原微生物经破损的黏膜乘虚而入,引起各种呼吸道病或其他传染病的发生。生物发酵饲料使营养物质充分被吸收利用,营养物质随粪便排放到环境的量减少,尤其是含硫和含氮物质成分zui高的蛋白质的排放减少,避免被环境里的菌体诸如大肠杆菌再次分解产生大量硫化氢和氨气等有害气体,减少猪场或猪舍环境中氨臭味对猪群呼吸道黏膜和眼结膜的刺激与损伤,降低了病原经损伤的黏膜入侵机体的机会。
图7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传染病研究室主任仇华吉研究员作报告
(二)怀孕母猪自然分娩
猪场怀孕母猪自然分娩,尊重了猪的天性和固有的繁殖生产习性。若没有难产,不用接生和助产,避免了母猪分娩过程中的过度紧张与应激,避免了人工助产对母猪生殖道黏膜的损伤,避免了产后炎症。而现在很多猪场怀孕母猪产程长,多实施人工助产,母猪产后乳房炎、子宫内膜炎、无乳或少乳症严重,母猪有效使用年限缩短,仔猪细菌性腹泻顽固,能繁母猪淘汰率高。因此,要想尽一切办法避免怀孕母猪难产,解决便秘问题,提倡自然分娩,减少应激。
(三)减少注射应激
少打针少用药,摒弃不必要的、有争议的、不稳定的疫苗注射和抗生素注射,减少对猪的应激和对皮肤天然屏障的损伤。疫苗或药物,能拌料和饮水的,绝不注射;能用一针长效解决的,绝不用多次注射的短效产品。很多养猪企业,在非洲猪瘟期间选用多联苗一针多免。我国家禽上某些疫苗气雾免疫、饮水免疫和一针多免产品的开发很成功,期待科学家也能开发出更多拌料或饮水的猪用免疫产品和治疗产品,减少对猪群的应激和皮肤的损伤。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疾病防控研究室主任和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杨汉春教授多次呼吁,猪场要疫苗减负,目前很多猪场盲目注射不必要的疫苗,对猪群伤害太大,劳民伤财。目前也有科学家和一些微生态制剂生产企业,以益生菌作为载体,创制一些针对某些特定传染病的功能性口服或拌料的活性益生菌,避免了注射应激和对猪皮肤的损伤,也减少了养猪人的劳动强度,有望为未来养猪业带来福音。
(四)保持干净舒适的环境
保持猪舍环境和空气相对干净舒适,有利于防控猪群疾病感染,包括非洲猪瘟。干燥和洁净简称干净,而对于养猪,环境干燥比洁净更为重要,因为干燥的环境能相对抑制环境中病原菌的增殖。笔者曾在实验室发现,细菌培养箱培养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37℃恒温下,环境湿度越低,病原菌生长越慢;70%湿度恒定时,温度越低,病原菌生长越慢。因此,猪舍如果长期控制在22℃~24℃,降低猪舍的湿度,保持圈舍相对干燥与洁净,可以一定程度抑制猪舍的病原菌滋生,使环境保持很低的病原载量,避免猪群原发感染致使更严重的黏膜损伤,可以减少非洲猪瘟病毒等其他传染性病原继发感染的机会。仇华吉研究员认为,非洲猪瘟的防控,除了猪舍控制好空气质量和温度外,一定要控制猪舍的湿度,保持圈舍干爽,如果圈舍湿度太大,猪的体感温度则更高,温度低时猪的体感温度则更低。因此,通过各种措施营造并维持圈舍干净舒适的环境,确保湿度维持在55%~60%之间,提高猪群的舒适感,以减少猪群玩水、频繁起卧等行为。猪群安静则更利于健康,对于猪群抵抗病原则更为有利。
(五)减少环境中的有害气体含量
圈舍定期使用酸性干粉消毒剂,以保持圈舍环境相对干燥,或者环境定期喷洒益生菌发酵的有机酸,培植环境益生菌优势菌群,抑制或杀灭环境中大肠杆菌和其他常见致病菌,以减少其利用粪便残留的蛋白质营养发酵产生刺激性气体。同时,环境中的少量氨气或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一定程度上可与定期喷洒的发酵酸化剂酸性成分发生反应而变得无害,猪群呼吸道黏膜得以保护。同时使用换气设备换气或冬季中午暖和、夏季凉爽时适当开窗通风,以减少有害气体量,保护猪群呼吸道黏膜免受损伤。
临床调查发现,很多养猪人不重视监测猪舍的空气质量或氨气浓度,导致猪群出现呼吸道病和生长缓慢等问题。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朱丽媛等研究表明:猪舍内氨气的聚集对猪群的生产性能、健康和福利会产生不利影响。氨气可使猪群机体黏膜细胞生长代谢加快,导致猪群耗氧量和耗能量增加。有试验表明,随着猪舍内氨气浓度由13.3mg/m3 增加至45.6mg/m3,猪的料肉比由2.28上升至2.58,日增重由186.7g下降至169.1 g。氨气可使动物表现出咳嗽、打喷嚏、流涎、分泌泪液、食欲不振和昏昏欲睡等临床症状;当氨气浓度达到7.7~11.6mg/m3时,进入猪体内的氨气会与血红蛋白结合,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水平的10%,导致组织缺氧,出现贫血症状,抵抗力明显降低;当氨气浓度达38mg/m3时,可使猪呼吸道黏膜受损、中枢神经麻痹以及诱发流行性疾病。当氨气浓度由15.2mg/m3增加到45.6mg/m3时,猪呼吸道病的发病率会大幅升高。
(六)添加有利于肠胃健康的功能性发酵产品
养猪营养专家王爱勇教授调研发现,某地区饲喂颗粒料的猪场都中招了,而饲喂自配粉料的猪场却安然无恙,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按集团养猪公司和颗粒料公司的理论,颗粒料都是85℃ 3分钟熟化灭菌杀毒处理了,本应不会被感染的场反而发病中招了。zui后分析得知,是因为使用自配粉料的猪场,额外添加了很多提高猪群免疫抗病力、修复胃肠黏膜、促进饲料消化吸收的成分。按照农业农村部种猪质检中心(广州)樊福好博士的朊度评价体系,饲料里额外添加功能性发酵产品诸如发酵有机酸、复合型营养免疫活性小肽、益生菌和酶类能提高饲料朊度,饲料朊度的提高有助于猪群对抗非洲猪瘟病毒。但是也有专家认为,可能是饲喂颗粒料的猪群,在咀嚼饲料颗粒时损伤了猪群口腔黏膜,使非洲猪瘟病毒更容易通过损伤的口腔黏膜,感染猪群机体。颗粒料或粉料湿拌诸如发酵有机酸、菠萝酵素益生菌发酵液或其他功能性液体发酵产品,不仅可以软化饲料以保护口腔黏膜免受损伤,减少猪舍饲料粉尘刺激猪的呼吸道,而且还能修复或保护猪群胃肠道黏膜,提高猪群免疫抗病力。不建议使用化学合成、刺激挥发性或含有消毒药成分的有机酸或其他液体饮水、拌料,以免损伤机体黏膜、破坏肠道有益菌群。
(七)科学饮水消毒、适度带猪消毒
饮水消毒或带猪消毒时,禁用强酸、强碱溶液或其他腐蚀性、刺激性、强氧化性消毒药,以免损伤猪群呼吸道黏膜或消化道黏膜等。临床调查发现,非洲猪瘟疫情期间,有猪场使用2%~3%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圈舍带猪消毒,试图阻断空气中病毒经气溶胶传播,结果适得其反,破坏猪只黏膜,影响猪只健康,加速疾病蔓延。建议猪场使用发酵有机酸科学带猪消毒,带猪消毒次数也并非越多越好,以免增加圈舍湿度和猪群应激。饮水消毒,需要评估消毒剂对猪群肠道有益菌群和黏膜的影响。临床调查发现,发酵有机酸饮水是不错的选择,既可以补充有益菌群,调节肠道健康;又可以杀菌消毒,避免饮水风险。
(八)做好驱虫、灭鼠灭蝇
养猪人一定要做好猪群的四季驱虫工作,以防寄生虫损伤体表或体内黏膜。同时猪场还应定期灭鼠灭蝇等,以防叮咬,保护猪只黏膜和皮肤。
四、总结
总之,当前非洲猪瘟强毒和弱毒共存的大环境背景下,防控非洲猪瘟,在控制好非洲猪瘟传染源头、做好生物安全管控措施的同时,养猪人也应重视通过保护猪群黏膜完整性来预防非洲猪瘟,提升猪群免疫抗病力,提高猪群的健康度,发挥猪群免疫力在防非中的“主动性”。
希望本文所述养猪案例以及维护猪群黏膜的方案与理念,为行业内疫病防控从业者带来新的启迪与思考,为非洲猪瘟疫情压力下的养猪人有效防非、高效养猪带来参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