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轮状病毒病也称轮状病毒性腹泻,是因仔猪感染猪轮状病毒(RV)后引发的消化道机能紊乱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呕吐、腹泻、脱水,酸碱平衡紊乱为主要特征。该病在世界各养猪国家普遍存在,感染率和病死率都很高,给养猪场的经济效益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必须加强对该病的诊断与防控。
Part 1 病原:
猪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在电镜下观察呈现较为清晰的带有短纤突和外缘光滑的车轮状,直径大小约70nm左右,分为:A、B、C、D、E、F等6个群,其中A群主要感染猪,G3、G5、G9亚型为主要流行。猪轮状病毒抵抗力较强,在室温环境条件下能够存活7个月,该病毒没有囊膜,因而其感染性和对碳氟化合物的提取物、氯仿、去污剂、乙醚等无抵抗力。
Part 2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都能发生,往往都是呈地方性流行,而且随着养殖数量增多、规模增大,猪轮状病毒的检出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潜伏期为18~20h,产前7天至产后2周的母猪均易感,新生仔猪极易感。母猪感染本病时,虽无明显症状,但经粪-口途径传播病毒,感染仔猪造成仔猪腹泻,一般3~7天死亡。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猪场感染本病后很难去除。
Part 3 临床症状 :
发病仔猪表现为食欲降低、精神不振、嗜睡扎堆,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猪表现出不断腹泻和反复呕吐的症状,排出水样或糊状的黄色粪便,很快会出现脱水情况。临床症状轻重取决于仔猪的免疫状态、发病日龄和饲养环境等,没有母源抗体保护的仔猪发病时症状zui严重,常继发大肠杆菌病等导致病死率增高。
Part 4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猪,特征性病变主要在胃肠道,胃壁松弛,膨大扩张,内充满大量的凝乳块和乳汁。肠管膨胀变粗,肠壁变薄且半透明,可见有大面积出血,肠道内充满大量的水分和絮状物,有的病例小肠出现弥漫性出血,肠内容物呈现淡红色或是黄色,小肠绒毛明显萎缩,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充血严重。
Part 5 诊断:
病原学诊断方法有病毒分离技术、电镜观察诊断法;免疫学诊断方法有免疫荧光技术、血清中和试验、ELISA试验、乳胶凝集试验等;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有PCR技术、荧光定量PCR等。
Part 6 治疗:
猪轮状病毒病,没有特效药物,主要采取紧急接种、对症治疗、补液防止脱水、控制继发感染、紧急接种、做好消毒等 生物安全 等级提升及养殖环境和营养品质改善。
Part 7 轮状病毒多发的原因:
7.1 生物安全漏洞:种猪引进、人员管理漏洞导致病毒传入。
7.2 猪轮状病毒从来没离开猪群:长期带毒、排毒(自家苗、返饲等)。
7.3 后备母猪更新比例增大(易感猪群比例过高及未做基础免疫)。
7.4 对猪轮状病毒重视不够,只关注PEDV,忽视RV,导致基础免疫不够。
7.5 猪群健康度不佳:PRRSV、PCV2、霉菌毒素等免疫抑制导致猪只亚健康状态。
7.6 环境因素:产房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管理出现松懈导致应激状况出现。
Part 8 防控措施:
8.1 加强生物安全管控:要系统化、全面无死角的高筑生物安全篱笆,防止病毒传入,不能流于形式。进行科学规范的消毒,消灭环境中的病毒,防止病毒传入,以及在场内的存在和循环。
8.2 硬件及生产保障体系:加强饲养管理、科学及平衡的营养 、坚实可靠的各项设施保障,减少本病发生几率。
8.3 猪群健康监控体系:由于带毒猪的存在,要求提高母猪自身健康水平及保证充足营养,尤其控制以PRRSV、PCV2、猪流感等为代表的的免疫抑制病监控体系。
8.4 树立保护全面免疫思维:随着猪轮状病毒检出率的上升,不但要关注流行性腹泻的免疫,也要高度关注猪轮状病毒病的基础免疫。
8.5 制定科学免疫程序及评估体系:让母猪能产生更高的“魔力乳”保护仔猪远离腹泻,后备猪的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是基础, 肉猪群的全群免疫不留短板。
Part 9 结束语:
随着现代集约化养猪规模的不断扩大,猪轮状病毒病的在国内的流行和蔓延,必须加强和重视对该病的防控工作,保障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