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毒素主要是真菌产生的一种毒素,这些毒素对动物和人类都有非常严重的危害,据调查,全世界有 25% 左右的谷物中存在霉菌毒素的污染,这些霉菌毒素可能是在谷物生产过程中产生,也可能是在加工、储存的过程中发生污染。已知对饲料有污染性的霉菌毒素有 300 多种,主要有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素、伏马霉素、单端孢霉烯化合物等。
1、饲料中霉菌毒素对动物的危害
霉菌毒素能够直接影响主要细胞的活动,阻碍动物机体内蛋白质、DNA、RNA 的生产,从而抑制动物的免疫机能,造成肝肾中毒、神经中毒,甚至发生动物死亡,也有中毒轻微的出现采食量减少、繁殖性能降低、孵化率降低、平均日增重减少、饲料转化率低下等情况。一些霉菌毒素,如赭曲霉素 A、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素等能够通过改变机体中维生素 C、维生素 E、谷胱甘肽等抗氧化剂的浓度来诱发靶组织中脂质的过氧化反应。这使得机体内的氧化与抗氧化的平衡机制被打破,改变了细胞膜的固有结构,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使动物患病。
除此之外,霉菌还能够使谷物中的能值降低,对饲料中的营养物质造成一定的损耗。这主要是因为霉菌的生长繁殖需要消耗一定营养物质,霉菌分泌的酶也会造成饲料的分解。据报道,高粱和玉米在发霉的情况下,饲料代谢能损失将达到 25%,赖氨酸、精氨酸的含量降低,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品质也均降低。当霉菌繁殖数量非常大时,饲料的营养价值可能接近于零。
2、防治方法
2.1 引进抗霉性作物
不同的作物对霉菌的敏感性也有所不同,在种植饲用作物时应当选择抗霉性高的作物,这样就能大大降低霉菌毒素污染饲料的可能。现在已经有试验证明了用转基因方法可以对作物的抗霉性进行提高,苏云金杆菌素玉米杂交品种能够降低伏马菌素的污染程度。
2.2 把控生产、加工、储存环节
潮湿的环境容易使霉菌繁殖,所以应当对环境进行严格把控,从而降低霉菌毒素对饲料的污染。首先在饲料收获时应当尽快干燥,控制饲料中的水分,通常玉米、高粱等谷物应当将水分控制在14%以下,大豆、豆粕、麦类等应当将水分控制在 13%以下,鱼粉、肉粉、肉骨粉等水分应在 12% 以下。在加工过程中也要对温度和水分进行控制,避免温度过高和水分过大,一般含水量应在12.5%以下,温度较室温高3 ~ 5℃时较为适宜。在选择饲料产品的包装时,也要注意包装袋的密闭性,在储存饲料时,要选择通风良好、环境干燥的仓库,饲料四周应有一定的孔隙,保持空气的流通,室内的相对湿度不高于70%。
2.3 利用饲料添加剂
由于在饲料原材料的生产、加工、储存环节中都有可能受到霉菌和霉菌毒素的污染,所以在防止饲料污染处理中存在一定的实际困难。一些饲料添加剂可以使霉菌毒素失活,并增强动物体内的代谢,这样就可以防止已感染的霉菌进一步扩散,还能帮助机体吸收和消化一些矿物元素复合体,这类饲料添加剂包括活性炭、酵母细胞壁产品、矿物粘土等。
2.4 补充蛋氨酸
肝脏中黄曲霉素解毒作用的基础是以谷胱甘肽为主的生物学降解和氧化反应,谷胱甘肽的活性基团为蛋氨酸和胱氨酸,所以在解毒过程中会消耗一定的蛋氨酸,长久以来将影响畜禽体内的蛋氨酸含量,所以应当在日粮中补充蛋氨酸,这样可以降低毒性效应。
2.5 脱毒措施
对于已经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应当根据霉变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严重霉变的应当立刻淘汰,不得饲喂给动物,以免发生中毒,但对于污染较为轻微的可以采取一定的脱毒方法,脱毒后再进行饲喂。目前常见的脱毒措施分为物理脱毒法、化学脱毒法和生物脱毒法三种。
物理脱毒法有热处理法、辐射法、水洗法、剔除法等。对于串珠镰刀菌素、丁烯酸内脂等水溶性较高的毒素利用水洗法的脱毒效果更佳。但对于不溶于水的毒素可以用热处理法、辐射法等其他方法进行脱毒。化学脱毒法是利用氢氧化钠、过氧化氢、碳酸氢钠等化学药品使霉菌毒素降解失活,从而达到脱毒的目的。生物脱毒法是利用无根根霉、米根霉、橙色黄杆菌等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去除饲料中的霉菌毒素。
3、小结
霉菌和霉菌毒素对饲料的饲用价值影响较大,饲喂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动物也会发生疾病。控制饲料中的霉菌含量首先要尽量种植抗霉性强的饲用作物,并在作物生长和收获期以及饲料加工、储存过程中预防真菌的污染,合理的运用饲料添加剂和防霉剂。对于已经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要采取合理的脱毒措施,降低其毒性,对于已污染的饲料脱毒方法应根据不同污染种类选择zui合适的脱毒方法,目前生物脱毒法的成本较高,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少。
- 上一篇:豆油对于蛋鸡预混料优势效果和注意事项
- 下一篇:春季要防鸡钙磷代谢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