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来,全国
生猪价格
呈现持续上行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受到阶段性季节消费的提振,以及进口猪肉受限、雨雪天气等因素的支撑,加之养殖端压栏看涨情绪渐浓,生猪出栏量有所减少,尤其是市场大体重猪源供应相对紧俏,屠企收猪难度增大,
猪价
涨势连连。
图片猪价“熄火”,储备肉是导火索?
12月19日,全国猪价出现涨跌调整的状态,涨跌幅度均有限,整体波动不大。据
数据监测显示,今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33.85元/公斤,较昨日下跌0.03元/公斤,与上月同期的29.45元/公斤相比,上涨了4.4元/公斤,涨幅将近15%。
双节即将来临,在市场行情多重利好支撑下,猪价为何突然“变脸”转而开跌?虽然猪价跌幅甚微,但有不少养殖户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也有的人认为是昨日储备肉投放对生猪市场的打压效果显现出来了。毕竟在去年11月份,相关部门频繁投放储备肉,猪价直接被打压了4元/斤。
实际上,今时不同往日,由于近期有多地进口冻品检测新冠病毒事件频出,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鲜猪肉消费,但也使得贸易商的拍卖热情以及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储备肉投放对猪价整体影响并不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猪价再次下跌呢?
消费不及预期才是主因
笔者认为,这zui终还得说到猪肉消费上面来。大家都知道,在11月份的时候,猪肉价格有了明显回落,且三天两头挂在“热搜榜”。但进入12月以来,南方地区很多居民都开始张罗着灌香肠、腌腊肉等制作,季节性猪肉需求明显增加。以西南地区为代表,当地生猪屠宰企业的屠宰量增加了50%。
在这种情况下,猪肉价格又迎来了一波小幅上涨。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12月份第2周(采集日为12月9日)全国猪肉平均价格48.87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3.3%,同比下降4.6%。另外,11月份猪肉交易量比10月份增加6.5%,同比增长9.3%。
说起猪肉价格,消费者有zui直观的感受。近半个月来,市场上的猪肉价格确实有了明显变动,多数地区的猪肉价格直接上涨了3-5元/斤。正是由于猪肉价格再次反弹,尽管“南腌腊、北年猪”对猪价行情有提振效果,但市场总体的消费需求也明显减弱。
后市猪价仍有“隐患”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12月本该是规模化养殖场以及各大养殖企业完成年度出栏计划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生猪价格不断走高,养殖端扛价惜售逐渐增强,导致本该出栏的生猪延迟了出栏进度,这就给后市猪价埋下了“隐患”。一旦下旬月出现集中抛售,那么猪价跌势也会愈发明显。
从生猪产能恢复来看,截至11月,生猪生产已经恢复到了常年水平的90%。随着生猪供给逐步向好,本轮猪周期下行拐点基本确立,未来猪价也会呈现趋势性的下降。但笔者认为,猪价不会短时内出现大幅走跌,大概率是处于长时间的缓慢下跌。
因此,对于养殖户来说,也不需过度担心,毕竟从产能的恢复到价格反映到终端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但笔者建议各位养猪朋友们一定要根据市场形势顺势出栏,及时调整生产和经营,以免因扛价惜售而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