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河南省2022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自愿承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且符合一定种植模式的新型经营主体,中央和省级财政按照每亩2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近期玉米从产到销区的贸易量市场清淡而焦灼。由于采购延迟市场在后期需求量未知,降低了消费者的预期,随着新粮逐渐从农民手中转移到中下游,库存累积持仓成本不断增加,加剧了买卖双方的博弈局面。从宏观局面和博弈的冲突来分析,市场交易的震荡,影响远月估值的因素也逐渐走到台前。把进口成本视作强预期,把当下的需求视为弱预期,强预期由国际市场的偏紧和未来国内需求的回暖共同营造,弱现实来自于供应端替代品的边际走弱和养殖深度亏损。
国内市场仍依托自身基本面在进行,随着去临储库存,以及近期采购船速放缓,市场对春播关注度也在逐渐增加,当前春播受疫情影响有限,如果“扩大豆,保玉米”地方政府或需要加大力度调节。吉林地区受疫情影响,主要汽运要道均有交通管制的情况。不加封闭的道路,也会对货运司机的核酸情况进行检查。各地核酸情况不同,对货主的交货时间也有要求,导致能够满足条件的司机人数减少,影响准备春耕前期的物料。目前因物流限制而高位运行,哈尔滨北部、沈阳北部、吉林东部到港口运费涨幅在5%-30%不等。运费的上涨和供应的限制,直接影响华北的北上,运费成本因港口物流限制也存在10-20元的上涨。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地区的反馈,化肥的采购比较稳定,没有出现短缺的情况。
物流限制对于农机农具的转移有一定的影响,东北地区种植面积较大,需要大型农机介入完成翻地。受疫情影响大型农机无法到达指定位置进行耕种,跨乡镇跨县域的通行证也需要时间办理,降低了工作效率。如果拖延就不能在4月中下旬完成播种进度。部分大型机械或难以高效跨地区作业,大型农机或优先满足辽宁主产地的需求再前往吉林和黑龙江,这可能带来部分偏北的大户种植耽误种植的时间。
大家知道北方的玉米耕作对时间要求比较严格,晚播将带来积温不足及收割期霜冻风险等会造成亩产下降的可能。玉米有较强的生长适应能力,对亩产的扰动仍需观察。去年5月黑龙江部分地区播种时间较往年延后5-10天,从收获情况来看,在穗期玉米有充足的雨水和化肥,可以得到丰产的结果。未来半个月将成为春播开展的重要阶段
加之种植进度的延迟,今年的播种面积,种植目标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把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作为政治任务。如果在东北完成扩种的大豆的计划,对于玉米种植空间有压缩的情况发生。如果大豆的种植面积分省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841万公顷,其中东北三省+内蒙古种植面积501万公顷,占比达60%,而这其中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357万公顷,占全国种植面积的42%。而如果我们将时间轴拉长到20年,可以看到这种比例是基本稳定的。
从往年黑龙江的种植面积可以看出,自18年开始,地方玉米+大豆的种植面积是增速在0.3%-2%之间,18-20年面积增加了20万公顷。而在这其中,由于自18年以来龙江地区调整玉米与大豆种植补贴价差,叠加大豆的轮作补贴,极大的促进了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张,自18年以来大豆种植面积年增幅达14-15%,累积增加103万公顷,而玉米自18年以来减少了83万公顷。考虑到东北地区种植面积大,玉米大豆间种不适合规模化作业,如不考虑间种水平,上述数据反映了总体种植面积增长有限,大豆想要继续过大种植面积需要和玉米“争地”。
预计全国本年度大豆种植面积增加133万公顷,其中黑龙江增加67万公顷。单纯从数字来看,按照往年单产估计,大豆产量的增幅将达到134万吨,这些扩种面积来自于玉米种植面积的减少,在黑龙江省玉米产量约有450万吨的下降,全国玉米产量约600-800万吨左右的在缩可能。
2022年我国预计进口玉米2000万吨,高粱进口1000万吨,大麦进口1100万吨。我国的玉米及相关替代品进口来源相对较多,涉及美国,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乌克兰等国,进口来源相对多元化,有助于构建供应的相对韧性。另外,玉米及相关替代品在3000万吨以上级别的进口或成为常态,让国内玉米价格暴露在海外价格波动的风险之中。
今年小麦-玉米价差有明显修复,去年小麦替代2000万吨或难以再现,本季玉米种植面积下降预计700万吨左右的产量,在下半年养殖消费回暖后,国内玉米市场侬旧存在明显缺口。在海外供应矛盾解决以前,国内玉米价格有望获得支撑,后续生猪养殖必定要面临去存栏的冲击,如果南方玉米的到港成本已经3000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