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秋收的时候,风阵阵吹过,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这预示着丰收。”当农业插上“金融翅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尔拉五巷村民周女士,不再担心价格跌了。
每到一年秋收季,也是周女士一年关注期货时。
“作为农民,我没有更多的精力全年关注期货价格,但会在秋收后至来年种植前关注期货价格。”周女士向记者解释,“秋收后关注期货价格是想卖个好价钱,另外就是结合价格信息看看下一年种啥、种多少。我会在价格合适的时候把几十亩地产的大豆和玉米卖掉。”
据介绍,早些年,农民都习惯坐在家里卖粮。“我们把粮食集中在晒场,随时有客商来看,人家相中哪一堆粮食就收哪一堆,价格合适我就卖,不合适就再等等。”周女士说,“近些年来,了解期货这个工具后,我自己也看,也请教专业人士,自己判断加上专业人士的建议卖大豆更放心。”
和周女士一样参考期货价格卖粮、种地的农民还有不少。他们懂期货,但自己不操作,大都会看行情卖手中的现货,或者进一步咨询村里屯里有号召力的“能人”。
黑龙江赵光农场第九管理区职工李月刚就是大家眼中的“能人”。2016年,李月刚第一次尝鲜“保险+期货”,用他的话说:“当时积极性不是很高,不懂,心里也没底,后来听保险公司和农场领导介绍后,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壮着胆子参加了一小部分价格保险。”接下来的几年,李月刚一直都有参加“保险+期货”项目。
近些年来,期货行业联合相关各方探索出“保险+期货”等比较接地气的服务“三农”新模式,在保障农民种植收入、稳定种植积极性、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降低我国油脂油料对外依存度、保障粮油安全,近几年国家多项政策文件均提到鼓励国产油料种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
令人欣喜的是,2022年我国粮食实现增产丰收。大豆“提单产”“扩面积”显著,产量创出历史zui高。国家统计局12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东北地区积极扩种大豆,推行大豆玉米合理轮作,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面积增加较多。大豆播种面积1.54亿亩,比上年增加2742.5万亩,增长21.7%;大豆单产13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1公斤,增长1.6%;大豆产量405.7亿斤,比上年增加77.8亿斤,增长23.7%。
“在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过程中,离不开大豆期货、期权等工具的助力,2022年,充分利用期货、期权等工具为大豆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的例子不胜枚举。”期货农产品分析师毕慧说,比如今年在当地财政、农业部门以及银保监局的联合推动下,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开展了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稳定农户种豆收益,助力提升我国大豆油料自给率。
据了解,完全成本保险是按照大豆种植面积和平均单产水平的任务目标,确定完全成本保险的投保率,成本覆盖大豆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种子成本、化肥成本、农药成本、灌溉成本、机耕成本、地膜成本和人工成本,同时考虑到土地流转成本或自营折租成本。这样,即便大豆受灾减产也能收回成本。但在大豆减产年份,只能收回种植成本是远远不够的,保险的保障低仍然不能满足农户实际的种粮需求。种植收入保险应运而生,它不仅涵盖大豆的价格端,还涵盖了大豆的产量端、覆盖农户的种植收入,让农户不仅能够保住成本,还能有稳定的收入,不再担心自然灾害的减产和丰产不丰收的情况出现,让农户种粮变得心安。
2022 年,为高效完成稳粮扩豆任务,黑龙江省提出扩种大豆1000万亩以上。南华期货董事总经理唐启军告诉记者,为防范化解大豆种植市场风险,北大荒集团九三分公司(原九三管局)申请开展了大商所“大豆振兴”收入险项目,并配套专项补贴资金用以支持项目开展,承保大豆面积35.29万亩、现货量5.89万吨,总保费2469.99万元。考虑到大豆价格的上涨,每亩保额在原产量保险每亩500元基础上提高200元左右,提高了豆农的收入保障额度,项目总保额达3亿元。
“收入险可以规避农民zui担心的受产量、价格、灾情等因素影响导致收入减少的风险,起到了‘定心丸’作用。”唐启军说,“我国正处于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收入保险及订单农业的开展将有力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高效助力产业发展、农民富裕和乡村振兴。”
期货日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部分地区成功试行的基础上,大豆种植收入险投保主体范围继续扩大,并根据不同地区的产量情况来约定不同的保险价格和保险责任水平,提高了农民参与种植收入保险的积极性。此外,种植收入保险保单还具有抵押物属性,农民可通过保单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进而解决融资难题。
“保险公司还将收购企业引入大豆收入保险项目,建立基差收购机制,对种植大豆进行保底收购订单保障,对收购企业的订单农业模式起到了促进作用。收购企业作为大豆收购方参与到项目中,为种植大豆的农户提供合同,提前确定收购农民的大豆,交易所按照一定的价格给予收购资金补贴。”毕慧说,对农户来说,与收购企业签订基差购销协议,通过基差订单模式销售,可以在收获之前确定销售价格,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此模式不仅帮助农户解决了销售问题,而且更好地保障了农户利益,在订单收入增加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农户的收入空间,使农户间接利用期货稳收增收成为可能。对收购企业而言,基差收购模式保证了企业大豆货源的稳定性,然后通过期货市场转移价格风险,有助于提高竞争力、增强客户黏性。“订单基差购销模式令收购企业与农户形成有机一体,在面对大豆市场波动中实现双赢。”
在上述受访人士看来,近些年,在国内期货交易所的积极推动下,“保险+期货”、场外期权、基差贸易等风险管理工具得到了快速应用和发展,使期货市场在农业风险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引导广大农户和涉农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利用期货市场,有助于期货市场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服务“三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伴随着大豆产业链各主体广泛运用期货等衍生工具,国内大豆产业必将在期货市场的护航下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作出积极贡献。”有大豆产业人士如是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