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zui近比
猪价
还热的是什么?是南阳新建的养猪场。好家伙一上手就是1.5万亩基本农田,新建伊始就上了央视《新闻纵横》,其中甚至还包括了无法规避的永久农田。
问及是否合规当地政府说有文件支持,这下揣着手缩在深山老林里的中小养殖场可坐不住了,那谁都知道现在养猪养的都不是猪,那是会下金子的宝贝啊!说好的“先富带后富”,这怎么轮到“后富”就条条框框一大堆,“先富”就又给地又给钱。
尤其是在养殖占地方面,自从我国实行zui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以来,大量淘汰了一批散养不达标养殖企业。也从源头将养殖企业选址建厂放在了无法种地的山脊、山沟、远离人烟的地方。
中小养殖场说不委屈那是不可能的,每天圈在山里,生猪出栏运输成本高、员工难招募、就这么点地、那么几头猪还难够得上补贴标准,时不时游走在被取缔的不达标规模养殖场的红线,不少养殖场都感叹:生活好难。
要经济还是要饭碗?
语焉不详的1.5万亩农田支撑文件是哪个?
中小散户真的没希望了吗?
我们来一起解读下这篇文件,看看我们后富的大军是否可以弯道超车,乘风破浪。
1.养殖设施用地,可以少量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考虑到生猪养殖也属农业生产范围,为支持生猪养殖发展,现行规定将生猪养殖用地作为设施农用地,按农用地进行管理,不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允许占用一般耕地。
这在以前,受耕地红线所限是绝对不允许的。而如今政府已作出退让,不过占用的土地面积必须补划,仍旧在保持耕地红线的大框架。
南阳养殖场是由84个养猪场捆绑打包集体建立的,永久基本农田的占用情况不超过养殖用地总量的30%,基本符合该条政策要求。
2. 取消生猪生产附属设施用地规模不超过15亩的上限规定
生猪养殖圈舍、场区内通道及绿化隔离带等这些生产设施,用地规模可以根据生产需要确定,没有明确限制;
增加养殖生产必须配备的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处理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可以超过15亩,但不得超过养殖项目用地规模7%,保障生猪养殖生产的废弃物处理等设施用地需要。
此项政策,zui大程度地保障了生猪养殖生产的废弃物处理等设施用地需要。也利于更好更科学地布局养殖产业链及废弃物再利用的循环工程。
3. 生猪养殖用地作为设施农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本次生猪养殖用地保障政策,是在原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已明确的用地支持政策基础上,针对当前生猪养殖用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障碍,进一步提出了用地支持意见。
在用地取得方式上,允许养殖场(户)与乡镇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协商并签订协议后即可获得用地,并开工建设。
但同时,为便于加强用地监管、确保农地农用,乡镇政府还需要将用地协议与设施建设方案报县级自然资源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备案。县级部门通过备案发现设施建设存在各方面问题的,有责任及时告知乡镇政府进行纠正。
对于养殖户来说,此项政策大大缩短了前期建设周期,让养殖户尽快完成设施建设,早日投入生产。
4. 国家对生猪养殖的用地规模不再做统一规定,由各省(区、市)根据自身情况自行确定
这些扶持政策、用地政策是对过去限制的突破,也是向社会各界表示:生猪养殖用地比过去更容易获得。
该政策的出台,对于养殖户们来说无疑是个大好时机,稳定生猪生产,从根本上解决养殖用地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要注重政策背后的导向,尤其面对我国生猪养殖布局不均匀,生产链循环不畅等等既有弊端。
此次政策调整国家显然已经将生猪养殖的一部分自由权下放至地方,如何利用利好达到利益zui大化,就需要横向对比各省市自身发展方向及地方法规的支持。
政策千千万,但落到实处却常是水中望月又是为何?
种种生态保护政策的执行使得养猪转向舍伺、半舍词,原来泔水回收、猪草喂猪变为有偿使用的复合饲料,饲料成本大幅上升;舍饲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圈舍,每年还要进行相应的维护舍饲管理时间的延长使得人工成本亦会相应增加,以上诸多因素直接导致养殖户养殖成本大幅提高,降低了养殖效益。
虽然国家实行了养殖补助等一系列补助政策,但是按照目前的补贴标准,远不能弥补养殖户生产成本的增加。
为了保证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的落实,县、乡镇政府和村组织均需要进行详细部署,安排专人落实,如召开会议进行会议精神传达、转发各级政府制定的文件、制作宣传材料等。
具体政策实施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作需要完成,如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的实施需要核实可获得补贴的能繁母猪数量,乡镇等基层单位负责良种精液的接收发放等大量工作,草原奖补政策的实施也需要去核实草原面积、草原植被情况、牲畜数量等等。
以上诸多现实情况造成政策执行成本较高,同时基层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基层畜牧管理部门工作量较大而工作经费不足等现象也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但政策毕竟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我国养殖业势必会不断朝着健康、产业化、行业规范化发展,目前的阵痛不可避免。
从我国养殖业的发展角度分析每次大型的养殖政策的变更,均有一定规律地对养殖者的选择做出支持。
从中国对畜牧业政策支持总量的构成看,我国幅员辽阔的国土面积上有着许多不同的养殖业态,政策的导向对养殖户的选择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尤其是随着畜牧良种政策、养殖保险补贴、畜牧养殖机械购置补贴等政策均已经成为常态化的政策,因此这些基于投入品的支付总量较为平稳,养殖户对收入增收的日益重视,与产量等无关的、基于非商品标准的各项支付比例明显呈现增加趋势,这种结构特征也反映了中国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变化。
如何让市场和政策的两只手共同扶起中国养殖业,仍需企业与国家相互配合。中小养殖场仍是我国养殖体系中分量zui重的一环,除了耐心等待更科学的政策实施方案,更应该有前瞻性、有稳健的信心分析政策看清导向及时迭代发展方案。
毕竟,等风来不如乘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