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
是由
非洲猪瘟病毒
(AS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和致死率可达100%。自2018年8月以来,非洲猪瘟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爆发流行,我国生猪养殖业因此遭受重创。
非洲猪瘟是我国生猪产业生产安全zui大威胁,不仅使国内生猪出栏量大幅下滑,猪肉价格更是翻了好几倍!而猪场复养、恢复养猪产能也是行业内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已成为政府和民生的共同诉求!
非瘟疫苗研发提上日程
虽然目前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病毒已在我国定殖并形成较大污染面,疫情发生风险依然较高。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仅仅依靠
生物安全
和扑杀措施,难度是极大的。为此,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推动非瘟疫苗的研发工作。
8月1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进展顺利,在前期完成候选疫苗株实验室和中间试制阶段研究的基础上,目前已完成疫苗环境释放试验,即将进入扩大临床试验和生产性试验阶段。
实际上,在非瘟进入我国之前,国内已有科研单位展开了非瘟疫苗的相关研究。去年5月份,“我国科学家创制了非洲猪瘟候选疫苗”这一消息的发布,让多数养殖户信心大增。
非瘟疫苗研制初见成效,有不少养殖户,尤其是受非瘟疫情影响的养殖户,因为疫苗可以防控非洲猪瘟的发生,就认为现在是复养的zui佳时机,真的是这样的吗?“非洲猪瘟疫苗进展顺利”难道就等于可以用了?答案显而易见。
非瘟疫苗上市尚需时日
非瘟疫苗的研制虽然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离上市仍较遥远,临床试验和生产性试验阶段时长以及上市后的效果都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即便是有“绿色通道”,短期内出现能商业化生产的疫苗可能性并不大。
据悉,疫苗研发分为3个阶段,实验室研究阶段、中试阶段、临床试验阶段,三个阶段全部完成后才能推向应用。而所谓“分离毒株”、“创制候选疫苗”都属于疫苗研究的临床前阶段。从“分离毒株”到“创制候选疫苗”的过程相对容易,但从“创制候选疫苗”到临床实验成功则需要更多的研发投入。
散户复养成功难度大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统计,2020年以来,我国共发生14起非洲猪瘟疫情。
虽然从8月份开始,非瘟疫情爆发处于低频率状态,但生猪养殖户却不可忽视非瘟的潜在威胁,尤其是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的猪场复养更需谨慎,在复养时间和满足复养条件上应当严格把控。
按照《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2020年第二版)》中的相关规定,疫区应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所有猪按规定处理后21天内,疫区、受威胁区未出现新发疫情;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对疫点和屠宰场所、市场等流行病学关联场点抽样检测合格。
疫区解除封锁后,病猪或阳性猪所在场点需恢复生产的,应空栏5个月且环境抽样检测合格;或引入哨兵猪饲养,
45天内(期间不得调出)无疑似临床症状且检测合格的,相关养殖场方可补栏恢复生产。
但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在解除封锁后进行复养的多数以失败告终,简单来说,很多养殖户甚至规模养猪场目前并不具备复养的条件。还有就是由于此前多地强降雨天气影响,非洲猪瘟疫情时有抬头现象,养殖户在复养之前一定要考虑好自己能否承担复养失败的风险,如果疫情再次发生的话,对养殖户就更是得不偿失。
那么,散户该如何翻身?
对于下半年的
猪价
走势,业内专家一致看好,预计三、四季度猪价整体会继续高位运行,养殖利润也是比较可观的。但目前养殖户手上的猪源并不多,所以说大家着急补栏也是正常的;再加上非洲猪瘟疫苗研制的好消息,对于想要复养的养殖户来说,肯定是非常开心的。
中国养猪业规模化养殖比例不足总体量的40%,60%以上还是以中小散户为主。不过,中小散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缺乏资金,二是缺乏核心技术。
非洲猪瘟侵袭叠加环保禁养,逼得大量中小散户加速退出,仍在坚持的日子也不太好过。中小散户猪场一旦感染非洲猪瘟,完全就是属于“灭顶之灾”。那么中小散养户该如何做好生物安全呢?
实际上,生物安全防控就是专家常说的传染病三要素: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三管齐下能减少猪猪发病几率。非洲猪瘟是接触性传播,非瘟病毒本身不会走,只能依靠载体传播,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是zui符合中小散养户的安全措施。
总的来说,距离非瘟疫苗又近一步,若疫苗成功上市,对养殖户来说是一份保障。但当前依旧不能忽视非瘟的威胁,因为目前整个生猪行业仍处于非瘟定殖的大环境中,哪怕非瘟疫苗真的上市了,要彻底根除非洲猪瘟病毒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随着以后有效疫苗的出现,生猪产业拼的是成本优势,今后也会有一个持续的市场竞争过程。
在非瘟疫苗上市前,不管是对于散养户,还是规模猪企来说,都带来了新的考验,这些是我们不可避免的。
养猪不容易,养好猪就更难!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生物安全新理念、先进的养殖技术加强猪场管理,防好非洲猪瘟,努力“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