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属于大宗商品,高度竞争行业且产业链所处的位置不具备下游定价权,价格随着供需变化而大幅波动。但由于生猪养殖链条较长,从产能到中间品到终端商品(也就是后备母猪-仔猪与二次育肥猪-大猪)合计需要经历14-15个月,本轮周期运行过程中由于不同猪群供需状态以及市场参与者的补栏情绪,不同猪群的价格会表现出不同波动率,尤其是中间品-仔猪的价格存在放大效应。
生猪跨品种止盈是指以比价作为指标,猪场通过利用上下游猪群在某一时期的超涨超跌或非正常分布择机实现更好的利润保护与zui大化。例如:
1)2020年春节后,仔
猪价
格环比涨幅持续5周大幅领先于育肥猪涨幅,超买的补栏需求引发了仔猪价格的超涨,当期仔猪利润占比大幅提升。基于未来仔猪利润以及仔猪/育肥比价走缩的预期下,猪场提前销售仔猪锁定了阶段性供需紧缺所带来的仔猪稀缺性收益。后验来看,3月仔猪销售利润/9月育肥利润=80%,提前止盈实现了很好的利润保护。
2)2020年8月-9月仔猪供应持续宽松,仔猪价格环比跌幅持续大于育肥猪,并触及了1000元/头的心理低位,仔猪已无稀缺性,甚至出现烂市。因此猪场自留育肥,转为二次育肥猪出售或者大猪出售,以期规避仔猪阶段性超跌,从而实现利润zui大化。近期市场有消息称80千克以上生猪出栏增加,现货市场逻辑是之前2个月仔猪价格差,大量留自养,育肥舍密度提升,提前出栏80千克以上二次育肥猪为接下来保育猪转育肥舍留栏位。从头均利润来看,80千克以上二次育肥猪大于2个月前卖仔猪。
3)未来生猪市场跨品种止盈机会依旧存在,因为当前不同猪群价格环比的波幅依旧不匹配,不同群体稀缺属性的不一致会给出更好的止盈场景。
其实养殖者对生猪价值链的把握,除了需要具备价格及比价的预期管理,更需要自身的商业模式和养殖体系如母猪舍-保育舍-育肥舍的产能匹配状态是否支撑灵活销售。
因此,一轮周期下来,养殖利润差异不仅会体现在成本端,也会体现在猪场如何利用种猪-仔猪-商品猪不同群体的供需矛盾和价格波动实现止盈。简而言之,养得好能实现超额收益,卖得好实现利润保护与zui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