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探索!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创新!”这是登海种业青纱帐边三座玉米丰碑上镌刻的话语。
三座丰碑,昭示出登海种业创新团队的志向,代表着登海种业的决心。
李登海研究员带领的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玉米遗传育种与栽培学科技创新团队立志把“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奋斗目标,始终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敢为人先、艰苦创业,苦干实干、勇攀高峰。
登海种业创新团队奋战在玉米育种第一线。
1972年,李登海研究员开始进行玉米高产攻关和高产育种研究。当时,我国种植的玉米是平展型品种,亩产量与先进国家相差甚远。经过8年研究,李登海在国内率先选育出第一个紧凑型玉米品种——掖单2号,1979年亩产达到776.9公斤,实现了我国玉米高产的历史性突破。1989年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掖单13号亩产达到1096.29公斤,充分展示出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高产潜力。1990年农业部在莱州召开全国玉米生产现场会,确定“八五期间推广紧凑型玉米1亿亩,增产200亿斤粮食”的国家重大项目。
从1972年至今,团队奔波于山东和海南之间,以一年四代的速度潜心玉米高产育种研究,率先发现了紧凑型杂交玉米的高产潜力,确立了紧凑型杂交玉米是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开启了我国玉米高产育种由平展型向紧凑型转变的绿色革命,率先育出了亩产从700公斤到1500公斤的紧凑型高产玉米新品种,提升了我国杂交玉米高产能力。
“经过48年167代育种研究,经历了五代品种更迭,层层突破高产瓶颈,创新团队共选育出由国家和省级审定的玉米新品种162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4亿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400多亿元,提高了玉米种子市场占有率。”李登海说,其中登海661、登海605、登海111等玉米新品种多次被农业部确定为黄淮海区推广主导品种。
没有创新,就没有登海种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民族种业做大做强、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多年来,登海种业从多方面入手提升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其中,zui显著的成效是打造出一支国内一流的创新团队。
翻看登海种业人才资源库,科技人员达到111名,中高级职称人员达到68名,16位具有研究员职称,9名中青年专家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和省级特殊津贴,7名人才入选山东省科技人才库,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名。
不仅如此,登海种业还建成6个国家级、2个省级研发平台,并联合33家单位发起成立“国家玉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全国zui大的玉米科技研发创新平台。每年,登海种业将销售收入的5%以上投入科研中心,有力提升了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选育高产玉米品种的同时,创新团队每年不间断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研究,建立良种良法高度融合的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形成了一套亩产900公斤玉米栽培技术规程。利用自育紧凑型玉米新品种,团队先后7次创造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2次创造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高产攻关还带动全国进行高产创建,提升全国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千斤省、市、县大量涌现。”李登海说。
在创新道路上矢志探索。创新团队积极汲取国外种业先进经验,率先引进、消化吸收种衣剂、单粒精播、机收籽粒等先进技术和引进特异种质资源,在国内实现全面应用,实现玉米产业跨越式发展。创新团队与国内科研院校广泛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研发促进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育种水平和育种效率。创新团队育成的品种共申请植物品种权183项,获得植物品种权127项;授权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星火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5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当前,创新团队有两个主攻方向,一是继续探索玉米高产道路,向每亩土地要产量。二是研究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便于新型经营主体转轨需求。
“高产玉米育种就要一代接着一代干。”李登海说,“我们团队一定会秉承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种业强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
种业、国家,在李登海团队心中重如千钧。寒来暑往,他们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激情,奋战在玉米育种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