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J Corns,是全球养殖巨头JBS的母猪生产总监,在美国以及全球很多国家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来听听他眼中,从母猪分娩到初生仔猪的管理,有哪些细节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呢?
妊娠母猪的理想体况标准?如何评估?
妊娠期体况评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评分结果往往会带有很浓厚的个人主观意识,而且不同品种的母猪所对应的理想体况是不一样的,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体况评分的难度。
在JBS,我们会在妊娠期的30、60、90天,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评估母猪体况:
(1)用卡尺(caliper) --- 这个小工具可以对母猪背部棘突到横突的棱角进行量化,优点是相对客观;
(2)用肋骨(ribs)、髋骨(hip bone)、脊柱(spine)三点评分法。如果能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个方法的话,会比卡尺评分更加准确。
母猪体况多点评分法(图片引自Iowa State University)
我们在评分上是很严格的 --- 以妊娠30天母猪体况评分为例,假如1分表示偏瘦,2分属于理想,3分则是偏肥,那么当评分在1和2分之间徘徊时,我们会判定为1分;不确定是2还是3分时,我们则认定为3分。
这个做法在妊娠早期尤为重要。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利于我们追踪母猪的体况是否在变好、慢慢接近理想体况。如果一开始就判定是理想体况,很可能饲养员不会更多关注这头母猪了。
我的经验是,当妊娠90天时,如果有80%的母猪在分娩前达到理想体况,通常出生的活仔数会增加、仔猪健康状况也会改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转而关注一日龄仔猪管理、寄养及哺乳母猪采食等其他问题啦。
母猪体况评分(图片引自Iowa State University)
一日龄仔猪管理的关键点
在我看来有四个关键点,上面讲到了第一点,即妊娠母猪体况。的确,仔猪的管理从妊娠期就要开始抓起!
(1)妊娠母猪体况(body condition) --- 妊娠期的体况会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分娩、断奶等一系列过程。当更多体况良好的母猪进入分娩期后,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更多健康、窝仔重不错且均匀度好的仔猪;
(2)初乳曲线管理(colostrum curve) --- 我们知道,母猪分娩后18小时后初乳就会消失,因此必须把握好这黄金18小时,确保每头出生仔猪都能摄入到初乳;
(3)猪舍通风 --- 产房内的zui小通风量要达到每个产床20cfm,这样母猪和仔猪都会感受到较舒适;
(4)空间 --- 产床空间要合适,现用的产床很多还是20多年前的老样式,这就很容易导致仔猪被母猪意外碾死。
总之,不论活仔数有多少,都要做好以上这些重点工作,精心照顾好一日龄的仔猪。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有效避免后续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什么是初乳曲线?
母猪初乳中含有大量的抗体(免疫球蛋白IgM、IgG和IgA),这对仔猪的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养殖户zui关心的就是一日龄仔猪是否能及时摄入到初乳,越早摄入初乳,越有利于大分子物质透过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初乳分泌有三个关键的时间点:
(1)6小时-从出生到6小时,初乳量会减半;
(2)12小时-仔猪对母猪乳头的次序就差不多建立好了;
(3)18小时-初乳消失。
因此,根据初乳分泌的时间特征,养殖户要和时间赛跑。从出生到6小时内,要做好仔猪的保温工作,并注意母猪的舒适度,每间隔20到30分钟进行巡查,确保每头仔猪都能摄入富含免疫球蛋白的初乳。
理想的初乳抗体组成
(图片引自veterinariadigital.com)
如果活仔数超过乳头数怎么办?
面对窝仔数多于乳头数的问题,我们是这样做的 ---
(1)标记:将前五六头先出生的仔猪做好标记,它们也自然能优先摄入到初乳;
(2)分批哺乳(split suckling):一旦轮到了第14头仔猪出生,就得进行分批哺乳了。将已摄入初乳的标记仔猪移开90分钟,让后出生的仔猪也有机会摄入初乳,这样即使窝仔数高达19-20头,也能让每头猪都摄入初乳,断奶前死亡率也就相应降低;
(3)弱仔猪:特殊对待。要让它们在出生后的两三天内都一直能喝到奶。
这些方案要真正实施到位,就涉及到人员任务分配和管理问题,比如普通员工一小时可以照顾10-12窝,而熟练员工可以做到16-17窝。
因此,合理的任务分工、高效的管理,也许再加上新技术的利用,可以提高整个流程的效率。将仔猪和母猪真正照顾好,才会获得好的生产成绩。
在猪场如何合理地分工?
合理分工就是要用人所长、专业分工。
比如,安排一些员工专门负责监测母猪的产仔情况,另一些员工专门负责一日龄仔猪的护理 --- 包括仔猪的保温和干燥,给轮换哺乳的仔猪做好标记,做好寄养工作,做好保温区的日常管理,必要时提供药物治疗等等。当他们熟悉某一块工作时,效率自然可以提高。
同时,要保证任务能够高效且高质地完成,需要员工严格按照SOP来操作,比如针对一日龄仔猪的管理,在JBS就有六个SOP ---如何保温、如何干燥都有详细的标准步骤。(SOP = standard operation protocol)
作为管理者,要设定可执行的标准和计划,让员工将细节执行到位,及时与一线员工沟通,不断改进优化流程,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