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好病 ,抓好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和管理
越是经营困难时期,越不能放松防疫,避免雪上加霜甚至血本无归。
重点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完善和落实常态化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一是做好物理隔离。设立关口,包括人员出入洗澡间、物资物品消毒房、运输车辆消毒池和熏蒸棚等,每个生产生活区域建有完整实体围墙隔离。
二是做好化学消毒。量化风险,制定针对各关口和重要风险点的洗消管理措施,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加强日常监督考核,确保洗消措施落实到位。
三是做好生物净化。制定和实施猪场净化制度,加强猪群监测排查,在疫情高风险期增加采样检测频次,发现风险隐患按照要求及时规范处置,防止疫病扩散蔓延。杜绝使用非法疫苗、销售病死猪。
毫不放松抓好其他生猪重点疫病防控,针对性加强猪群健康管理,重点防好 3种疫病。
一是防控好蓝耳病,持续强化公猪站、核心母猪场监测,维持猪蓝耳病双阴性,根据实际开展育肥猪免疫,保证商品母猪场以及育肥场稳定生产。
二是防控好猪病毒性腹泻,母猪场腹泻疫苗免疫到位,降低哺乳仔猪死亡。严格驯化后备猪,强化监测,确保抗体阳性率达标、驯化后不排毒,不将病毒带入母猪场。实施全进全出,加强空栏管理,确保热水冲栏、消毒、干燥、空栏、烘干等重点措施落实到位。
三是防控好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采取药物控制和科学饲养管理减少猪群发病,降低死亡率,通过疫苗免疫和药物控制逐步实现疫病净化。
在缺乏完善的生物安全硬件条件的情况下,应严控外来人员、物资、车辆等进入养殖场区,做好防鸟、防鼠和防蝇等措施,加强场区排查和清洗消毒,杜绝使用非法疫苗,按要求处置病死生猪。
二、留好种 ,优化种猪群结构
对于自繁自养的中小养殖场户,
一方面要选用健康安全、质量有保障的优质种公猪精液;
另一方面要加强后备母猪培育,确保后备猪育成率不低于 90%, 1胎留存率不低于 75%,分娩率达 85%,产健仔不低于 11头 /窝。
实际操作中要把握好 5个关键点:
一是首次挑选后备猪日龄,应低于 120日龄;
二是后备母猪入群 2周内,须建立信息完整的后备猪培育档案;
三是后备猪培育舍硬件设施配备完整,尽量配备体重秤测定初情期和配种体重;
四是在 150日龄初情期后,有效管控背膘和体重,从自由采食转换为控料,在配种时测定背膘,确保初配体重在 140~ 150 kg,最佳配种背膘 15~ 17 mm;五是 160日龄开始诱情,并准确记录。
需要注意的是,基于行业当前能繁母猪存栏偏高,要加快调整存栏结构,优化能繁母猪结构(品种、胎龄等),及时淘汰低产母猪,适当降低存栏,保障种猪生产效率最大化。
三、降成本 ,因场制宜推广低蛋白日粮
生猪对蛋白的需求实际是对氨基酸的需求,饲料中的蛋白含量不是越高越好。实践证明,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使用工业合成氨基酸,补足原料中的短板营养元素,能够有效降低饲料中蛋白用量,提高饲料蛋白利用效率。采用低蛋白日粮技术,不仅能减少豆粕用量,节省养殖成本,还能从源头上降耗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一举两得。
在实际生产过程,要注重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合理设置日粮净能水平。结合猪动态营养需求及营养精准供给技术研究,根据不同阶段生猪推荐的有效能需要量确定其它营养成分的相应比例。
二是配制基于可利用氨基酸的低蛋白日粮。针对生猪不同生理阶段,选用合适的氨基酸平衡模式。
三是使用合成氨基酸。根据不同阶段猪群最适可消化氨基酸需要,精准补充添加合成氨基酸(包括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等),减少豆粕等蛋白原料使用量,确保生猪养殖效率不降低。
针对中小养殖户,
一是需要在有条件的饲料企业帮助下合理应用低蛋白日粮;
二是结合自身养殖的品种类型,特别是含有地方猪血缘的“土杂猪”,可以在参考瘦肉型猪饲养标准水平下再降低 10%~ 15%;
三是充分利用当地多样化饲料资源,科学合理搭配;四是有条件的养殖户,可以考虑利用微生物制剂对饲料或原料进行发酵处理后饲喂,既可适当提高适口性和利用率,也有助于猪只健康。
四、提效率 ,优化生产管理措施
一是推广多周批饲养管理技术。
母猪批次化生产是利用生物技术,根据母猪群规模按计划分群并组织批次生产,是一种母猪繁殖的高效管理体系。目前,以四周批生产最为普遍。批次化生产最大的优势在于年产胎次高、产房利用率高、全进全出有利于健康管理。关键控制点:连续喂药,确保每一头猪喂烯丙孕素不间断、足量; 4天内确保精液充足;确保有充足的后备猪,满足断奶计划配种补充。
二是推广“测膘调料、精准饲喂”技术。以动态测膘调料技术和功能性纤维应用技术为手段,精准供应饲料以满足不同品系、胎次母猪的营养需求;通过定期分析母猪饲养情况,调整营养参数和管理制度,从而调整母猪背膘或体况,达到“低妊娠 -高泌乳”,实现母猪高效繁殖。对各阶段母猪进行测背膘,按照背膘调整饲喂量,确保 80%以上的上产房母猪背膘在 16~ 19 mm间。强化过程管理,在测膘过程中使用执法记录仪,由猪场场长负责监督执行情况,确保测得准、调得准、喂得准。
三是加强一胎留存率管理。确保产房一胎母猪子宫炎发生率控制在 4%以下,一胎母猪断配率在 90%以上。一胎母猪分娩前背膘厚应在 16~ 19mm,哺乳期采食平均 5kg,哺乳期背膘损失小于 2.5mm。做好产前产后保健方案评估,每季度做一次药敏试验。后备母猪上产床要集中区域放置,单独护理,安排专人负责一胎母猪产前产后保健,不漏一头;母猪产后 1小时内注射药物保健,每天清理料槽 2次,产后 3天内保证母猪后躯卫生干净,产后第 4天开始检查母猪子宫恢复情况。
五、防应激 ,强化养殖场环境控制与管理
秋冬季节,昼夜温差大,广大养殖场户要提前准备好应对季节变换,确保保温通风等设施设备良好运行。
一要做好猪舍整修,开放式猪舍应搭建塑料保温棚,封堵窗户及多余的通风口,在门口挂上棉帘,栏舍漏风部位要堵严,防止贼风。注意仔猪保温箱、取暖灯等保温取暖设备的检查和维护。
二要重视产房管理,加强母猪的营养与饲喂管理,提高母猪采食量与泌乳量,可实行多餐制,少喂勤添,每天喂 4~ 5次。
三要做好猪群健康监控与管理,强化对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控,做好新生仔猪的防寒保暖。四要保持适度通风,寒冻天气避免栏舍长期处于相对密闭状态,维持良好的舍内卫生环境,降低舍内湿度和有害气体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