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在已经进入初秋阶段,早晚天气开始微微转凉,仔猪的饲养需要得到正确的管理,秋季也是各种
猪病
的高发季节,例如蓝耳病、伪狂犬病、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瘟、口蹄疫、轮状病毒、附红细胞体、弓形体、寄生虫病等等,都危害着仔猪的健康,其中仔猪腹泻类疾病对仔猪造成的影响较大,病死率较高,需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病毒性腹泻
主要是指仔猪感染了由冠状病毒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的、高度接触性的消化道疾病,临床上分别有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等,这三种病毒引起的腹泻在症状是较为相似,较难诊断和治疗;早在2011年,此类疾病就在我国的猪场频频发生,在2013年对全国腹泻样品的检测中显示,这三种疾病的感染率分别为(TGEV)2.65%、(PEDV)24.49%、以及(PRoV)3.2%,由此可见,流行性腹泻的感染率较高,其次,轮状病毒的感染率也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临床症状:
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在临床表现上较为相似,两种疾病在传播速度上都非常快,呈地方性流行,仔猪发病时突然呕吐,然后发生水样腹泻,哺乳时期仔猪粪便刚开始白色,随后变黄或绿,粪便中可见未消化的乳凝块,然后食欲下降,停止吃奶,很快就会出现脱水、消瘦、被毛杂乱,明显口喝,喝水增多,一般病程7-10天,5日龄的仔猪致死率可达80%以上,15-30日龄的仔猪死亡率在20-40%,8周以上不足5%,越大越不容易死亡。
轮状病毒的临床症状仔猪精神不振、不吃奶或停止吃奶,继而出现水样腹泻,粪便呈黄白色或暗黑色,腹泻过久导致脱水,1周内的仔猪不宜发病,缺少母源抗体的仔猪症状加重。
这三种病毒的不同点是,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在11月到次年的4月发生,呕吐伴有水样腹泻,软状病毒多发生于13-38日龄的仔猪,7日龄内不发病。
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避免猪舍温差变化过大,保持猪舍环境的清洁卫生,对进行猪舍的用具、器械进行定期消毒,对产前25天的怀孕母猪进行二联灭活疫苗注射,产生抗体后,可通过乳汁使初生仔猪被动免疫,药物预防可在饲料中添加50%的黄芪多糖。
细菌性腹泻
主要是指仔猪感染了大肠杆菌(仔猪黄痢、白痢)、魏氏梭菌(仔猪红痢)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的、致死性的肠道传染疾病,当仔猪感染这些病菌后肠道消化功能出现紊乱,肠道内部菌群失衡,造成大量有害细菌繁殖,近几年在我国发生率呈增长趋势,据研究,全国每年的发病率为46.5%,死亡率为10.3%,由此可见,此类疾病对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临床症状:
仔猪黄痢发生于3-7日龄的乳猪,拉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有时呈喷射形喷出黄色稀粪,逐渐消瘦,zui后会因为脱水而死,有的没有任何征兆就突然死亡,在碰触或被抓时大声鸣叫。
仔猪白痢主要就是拉白色或者灰白色粪便,体温正常,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随后仔猪开始精神不振,消瘦,站立不稳,怕冷,扎堆,继而发生并发症,呼吸道疾病伴有咳嗽等,一般5-7天即可死亡,病程较长的即使是恢复过来,也会形成僵猪。
仔猪红痢的临床症状为起初可见大便干硬,然后腹部开始肿胀,精神焦虑,狂躁不安,常常做出拉便状而拉不出来,后期开始拉红色或红褐色粪便,粪便中见可坏死组织碎片。
预防措施:
首要是做好母猪的疫苗接种工作,在产前对母猪接种大肠杆菌基因苗,并加强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其次是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以及地面干躁,严格执行消毒程序,可在小猪出生后给一些助消化的药物来预防腹泻的发生。
寄生虫性腹泻
能使仔猪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是球虫、蛔虫、类圆线虫和鞭虫等,多半是由于猪舍条件差,卫生不达标,导致寄生虫大量繁殖,猪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感染几率大幅度提高。
临床症状:
球虫主要感染7~21日龄仔猪,感染部位主要是空肠和回肠,感染1~2天后拉黄褐色到灰白色的稀粪,并混有血液,病猪生长发育受阻,严重脱水,重症仔猪可发生死亡。
蛔虫主要感染3-5月的仔猪,感染后体温升高,伴有咳嗽,食欲不振,出现拉稀,呕吐,黄疸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类圆线虫多发生于多雨季节,主要感染3-4周龄的仔猪,感染后常见症状为拉黄色水样稀粪,食欲减退,厌食,并伴有呕吐等。
鞭虫主要感染部位是盲肠内,感染后的仔猪站立不稳,四肢无力,体温升高,精神不振,拉稀水粪便,粪便中有时带血丝,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预防措施:
对于寄生虫的预防一定要搞好产房的清洁,防止工作人员带入虫卵,防止宠物、老鼠进进入,也可以在仔猪5日龄时在饮水中加入抗球虫的药物与铁制剂一起让仔猪饮用,可以有效预防。
除了以上的三种情况以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造成仔猪腹泻,例如,猪舍温度过低、地面潮湿、消化不良、喝地上脏水等等,所以管理好猪舍的卫生,保证饮水,提前补料,防止乱吃乱饮,综合的饲养管理要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