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zui早的网易到后来的阿里、京东纷纷投入养猪行业,为何这些科技公司都“扎堆”养猪行业呢?因为虽然养猪行业在我国发展了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始终处于粗放型的农村散养户阶段,哪怕zui近几年国家加强了规模化养殖的发展,但是全国依然有超过一半的生猪掌握在农村散养户手中。
zui近有言论称人工智能养猪将取代农村散养户。虽然说人工智能养猪可以促进养猪行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化、集约化,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方向转变,但是人工智能养猪要想取代农村散养户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人工智能养猪严格讲并不是单一
养猪技术
,而是多项先进科技的综合体,利用自动化设备实现猪场的智能饲喂和温度、湿度的监控,利用大数据分析猪群的健康程度,对于亚健康或者病猪及时反馈饲养员做人工处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整个养猪行业服务。
总之人工智能养猪的目的就是“四个尽量”:尽量减少人工,尽量给猪提供舒适环境,尽量减少猪场废物排放,尽量提高猪场各项生产成绩。
自动化减少人工
首先基础的喂料、清粪、控制猪舍内温湿度等工作全部实现自动化。通过计算机自动控制饲料饲喂量,定时清理猪舍内的猪粪尿等污物,实时监控猪舍内的温湿度、风速、光照等,并根据猪群的大小和健康状态安排zui合理的风速、温湿度和光照时间,可以大大减少猪场内饲养员的需求量。
生猪可追溯
生猪从出生即被“监控”,从初生重到每天的采食量、健康状况、用药状况、运动轨迹以及疫苗免疫情况都被完全记录在案。另外再通过摄像头等多种数据收集设备手机猪群的咳嗽、体温、运动状态等结合大数据判断出猪群健康与否,并给出诊断参考,后续人工干预,在发病早期对病猪进行有效治疗,可大大提高猪群的治愈率。
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
按照目前多数普通猪场的饲养情况看,农村散养户夫妻二人可以管理一个50头母猪场。但是人工智能猪场两人可以管理一个存栏500头母猪的猪场,正常情况下人工只需要配种、转群、肌注药物和疫苗免疫等工作,所以使用人工智能养猪可以大大提高人员利用率。
人工智能养猪还可以提高猪场的生产成绩,提高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和出栏肥猪数。现阶段多数猪场的母猪采取的都是定位栏饲养,而人工智能猪场采取的是静态母猪饲养管理系统,试验表明,静态母猪饲养管理系统可以在日采食量无变化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提高窝产活仔数、初生重,缩短产程。
因人工智能养猪多数都是电脑控制机械完成,减少了饲养员进出猪场的次数以及饲养员同猪接触的次数,可以大大降低猪群的发病概率。
有利于
生猪价格
的调控
虽然农业农村部目前对全国400个监测点进行着生猪存栏的监测,但是数据只具有参考意义并没有实际意义。而当全国实行人工智能养猪后,全国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数据只是动动手指头的事情。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提前进行生猪存栏的调控,对于猪场来讲可以有效指导未来几个月乃至一年的生产情况,而对于消费者来讲可以常年吃到平价猪肉。
人工智能养猪貌似可以解决很多现阶段人工养殖解决不了的问题,但作为新兴事物的人工智能养猪要取代存在了几百年的农村散养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人工智能养猪优势明显,劣势也同样明显。
技术不成熟
虽说现在我们的高科技可以造各种高科技的物品,但是对于养猪这个事无巨细的活有些还真的很困难。举个简单例子,目前人工智能养猪辨别猪采取的“猪脸识别技术”,而猪并不会像人一样对着摄像头一动不动,甚至有可能一天下来猪都没有对准摄像头的时刻,那么这一头猪一天的数据就是空白。而且猪从出生到出栏仅需要6-7个月的时间,在100斤左右的时候甚至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摄像头如何有效跟踪猪群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电脑和人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问题。虽然说机器可以检测到产房有一头小猪被母猪压到了,但是从机器识别出了这个信号到处理完成到传到工人手上,然后工人在前往产房进行处理必须在3分钟之内完成,否则仔猪照样会死亡,那这个监测就毫无意义,遗憾的是现在的监测设备仍然无法达到这个理想的状态。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成熟或概念性的技术等待着科技公司的研发和改善。
数据不完善
对于不同阶段猪群对温度、湿度、风速等生长条件的需求和饲喂量等饲养管理都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支撑,而属于发展初期的智能养猪显然无法达到这一要求。
人工智能养殖成本偏高
虽然说人工智能养猪可以节省人力,提高生产成绩,但是硬件设施却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越复杂的机械后期出现故障的概率就越高,智能化设备的修理维护都需要专业的人员,这也是对智能设备供应商的一大考验,后期设备维护的投入也不低。另外若是因为设备出错,导致猪群大面积死亡,这其中的责任鉴定也是一大难题。
综上所述,现在人工智能养猪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说人工智能养猪接近了现阶段养猪的部分难题,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难题,在这些难题被一一解决之前要取代农村散养户并不现实。但是散养户也不能放松警惕,回想zui近十年的科技发展,可以用超乎想象来形容,谁又敢说未来10年、20年的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