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已被圈养了数千年,但考虑受控环境及猪的生态需求仍然是一种新的提法,猪所处的环境必须拥有饲料、饮水、新鲜的空气、空间、住房和废物处理。
水的供应
如果没有水,猪会拒绝采食。断奶仔猪和育肥猪每天喝的水约占其体重的10%~15%。妊娠母猪、公猪每天需要喝8~12升水。哺乳母猪则消耗25升以上的水。在保育阶段,水流量应为每分钟250~400毫升。在生长育肥阶段,水流量应为每分钟500~700毫升。用于母猪和公猪饮水的水流量应该是每分钟750~1000毫升。压力控制器可减少浪费,确保猪进行良好的采食。
乳头饮水器应调至猪肩的高度,这对断奶仔猪尤为重要。稳定持续的供水对妊娠母猪而言很重要,这有助于预防尿液浓缩、膀胱结石和尿路感染。水系统的故障或长途运输过程中没有水的供应会导致猪只脱水时间延长,使得钠在脑部积聚。因此在进行补液的时候,细胞外基质中的钠离子渗透会致使水突然进入大脑,导致水肿、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共济失调、抽搐和死亡。这也被误称作“食盐中毒”。脱水会引起猪只类似伪狂犬病或链球菌性脑膜炎的症状。实验室诊断是通过发现脑膜中有嗜酸性粒细胞、大脑血管出现“袖套”现象来确诊的。
采食饲料
营养是基本的生态需求。断料似乎能够节省饲料,但也可能导致猪咬尾、胃病的发生以及肠道扭转进而发生的突然死亡和“出血性肠道综合症”。在许多猪场,所有饲料的搬运是依赖人工。不过,在未来,设计合理可调节的饲喂器将zui终使猪只很好地采食饲料、减少饲料浪费。
温度控制
环境控制主要是控制温度。金属、砖块、玻璃和混凝土可以为猪只提供庇护,但这些材料的导热性比绝热材料要快几乎100倍。采用隔热的屋顶和墙壁,尽量减少使用玻璃窗户有助于在夏季和冬季控制温度。
当健康猪只的体温达到39.2℃时,已经很热了。在炎热的天气,来自阳光的热量和猪体内的热量必需去除,否则猪由于太热会拒绝进食。当环境温度太低时,用于生长的饲料能量被转移到维持基本的体温,热损失就成了一个经济问题。猪太热太冷,均会影响饲料转化。
适温区(TNZ)是指猪感到舒服的温度范围,种猪和生长猪为15~24℃,新生仔猪为34~38℃。如果环境太冷、能量摄入太低,则不足以支持正常体温。刚产下和保育阶段的仔猪体温可能会低于正常体温(低温)。猪只身体可以允许温度降到可节约能量的温度,但是随着其身体发育停止,免疫系统的负面后果随之而来。当仔猪体温低于正常值,就需要检查母猪乳汁是否充足、仔猪日粮的质量和环境温度。常见的现象是,新生仔猪和断乳仔猪所处的环境太冷而生长育肥猪则很温暖,这会导致其采食量和生长速度降低。
通风
猪需要新鲜空气。根据经验,应采用持续的zui少通风方式,一个猪舍整体每小时需要通风换气6~60次。将水分、病原体和潜在的有毒气体排出去,使新鲜空气中的氧气进入。常见的错误是,人们会关闭所有的通风以保存热量。如此,水分、氨和病菌水平将达到猪只难以忍受的水平。同时会损坏猪舍,损害猪和工人的健康。长远来看,这样会延缓猪的生长、延长猪只上市的时间,因此造成饲料的浪费。
调整温度和通风率
应根据通风率和温度表来确定猪舍风扇的大小,并确定安装的控制器的起始点。饲养人员应接受培训,学会观察猪只、调节控制器,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形势。相对湿度控制是提供足够的zui小通风率的关键点。如果相对湿度维持在60%~70%或以下,病原体和有毒气体就能得到控制,氧气水平就足够了。太高的相对湿度会导致病原菌快速积累和疾病问题产生。适当的通风不会浪费热量,而是利用热量去除水分。在良好的隔热猪舍中,大部分的热量来自于猪只自身,对于热量补充的要求并不高。
猪的生长需要空间,而空气的质量和每头猪的活动面积一样重要。不透风的猪舍承受能力较低,因此饲养的密度要比通风良好的猪舍低。
进气控制
大部分现代化猪舍的通风采用机器控制的负压,或者是“自动”进气口以一定的速度将空气带入,以混合空气、避免气流冲击。进气流速度的范围是每分钟500到1000英尺或者每秒3至6米,相当于真空状态下-0.05到-0.10英寸水柱。
进气口应保持大致一定的空气排气率。因进气不足以及不断变化的通风率未能配合进气口的开关等常见错误可导致静压损失。即使是一些新的猪舍也会有较差的进气口控制和通风失败。破损风扇罩、门窗、开放的粪池、连通猪舍的粪水沟和墙壁上的裂缝都是必须管理的进气口。应避免空气从进气口中断或者打开风扇附近的窗户。粪便存储和处理的流向是通风设计常常被忽视的重要因素,而使粪池成了不必要的且无法控制的进气口。
行为线索
猪非常讲卫生。如果有条件,猪会将自己的睡觉区域与排泄区域分开。如果与其自发的卫生行为不同,则表明环境中存在问题。异常行为如猪咬尾通常是供给不足的表现,因为猪没能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