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瘟肆虐的当下,减少出猪频次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传统的连续式生产每周可能都有猪只要出售,而三周批或者四周批则可以将一年几十批猪改变为一年只出栏十七批猪或者十三批猪。本文通过介绍多周批次生产的优缺点,阐述多周批次生产在生猪生产中的优势,唯有多周批生产能够使猪场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
批次化生产是现代化猪场的一种高效的生产管理体系,业已被国内多家集团养猪公司采用,部分养殖理念先进的企业甚至开始摸索多周批管理之路。规模猪场如何才能做好批次化生产,本文对批次化生产实施时团队管理者需要做好哪些准备作简单介绍。
1 坚定自己的信念
猪场选择批次化生产意味着选择了某种变革,历史上每一次变革意味着会面临新的挑战。如果我们确定要从传统的连续式生产转变成批次化生产,便是确认了猪场希望通过一场变革来简化猪场的生产模式。
猪场所有的活动其实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人”作为猪场生产的zui关键zui活跃的因素,对猪场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猪场在正式实施批次化生产前,一定要多做宣贯,让全体员工理解变革的意义并支持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
实施多周批生产后,猪场可能会面临短时间集中生产带来的瞬时劳动压力、面临生产成绩的波动、面临外界很多不理解的声音,但除非自己的批次生产实在难以为继,否则,管理者不要轻言放弃!起码,不要只是因为一些“好心人”的建议而放弃你的选择,毕竟,越来越多的猪场已经实现了批次生产并已从中受益。
2 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并严格执行
批次化生产模式要求有组织有计划的组织生产,其特征就是计划性极强,也就是首先要经历过去人们所说的“纸上谈兵”,纸上谈兵的确非常重要,因为批次生产牵涉到物资和人员的提前安排。在你下决心要开始批次化生产前,猪场要从足够量的后备母猪的补充开始,结合产房的批次断奶计划,制定相关的日程安排和行动方案。管理团队如果没有相关批次生产的经验,可以寻求行业内专业的人员协助。只有计划好才能生产实施起来时有条不斋。
注意,所有的行动方案一定是符合你猪场实际情况并切实可行的,那种“假大空”的计划,只有理想目标没有照顾到实际发情率的高低、不知道猪场的历史情况,制定得再多也是白搭。任何时候我们不要忘记,制定计划的本身就是为了能落实下去。好的配种计划要多做预演、多推敲,然后才能把所有现实发生的问题都考虑进去从而让你的计划符合实际,而且不会发生大的偏差。
3 改变猪场考核方案
除非猪场有一个非常强大且批次化管理经验丰富的生产技术团队,并已经有一套切实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否则,我们建议猪场做出适当改变:批次化生产的实施初期,因员工操作经验不足,栏舍调配,生产节律等因素会有一定的波折,而且,批次化生产后某些生产指标需要重新制定,为了让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能安心执行生产计划,猪场的管理层需要适当改变猪场考核机制。从原来机械的月度指标考核改变为批次断奶数指标或者批次正品数指标,这中间是需要有六个月左右的过渡期,我们不能求毕其功于一役,作为管理者要有一定的耐心。
当然,这一改变未尝不是好事,对猪场大股东而言考核方案由原先虚的“配种分娩率”“窝均产仔数”等转为“批次断奶数”、“批次出栏数”等务实的数据,可以更好的把控猪场的效益水平;对现场生产者而言其不再只是关注特定指标,有了更加从容的空间对猪群加以管理,对猪场生产的整体把握或是大局观意识定有提升。
4 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批次化生产实施后,因批次集中生产工作量加大等原因,猪场内部团队间原有的隔阂可能需要尽快打破,如个体猪场原先的“配怀组”、“产房组”,必须整合为一个繁殖团队参与生产,集团公司的大规模猪场需打破原先的条线划分,集中优势力量建立相关专职团队,如集中场内、分公司内配种高手建立专职的“配种团队”为本区所有分场母猪配种,组织接产高手专门接产,更加强调分工协作,诸如此类的内部协作会非常常见而且必须。
相对而言,集团公司或大型规模化猪场的人员协调要容易一些,而部分小型猪场因可能存在的员工内部矛盾等原因,沟通协作或许存在困难,越是难以协调的猪场生产团队,越需要协作好,特别是中小型规模化猪场(母猪300-1000头),因场内技术人员储备有限,在集中配种期和集中分娩期,同步注射疫苗期等,必须集中猪场的骨干技术力量协力配合方可妥当实施。
因此,团队协作也是多周批生产能否成功的关键,团队集中工作制度有利于发挥专员员工的带头作用。
总之,多周批生产是个新课题,它固然会带来一些激素类药物(如四烯雌酮、PG600等)成本的增加,但从风险控制以及猪场全进全出的角度来看,确实是利大于弊,在非瘟肆虐的当下,确实值得规模猪场去尝试,一味地因循守旧不会带给我们灿烂的明天。
- 上一篇:规模化猪场猪群流动的常见错误
- 下一篇:处理粪肥的安全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