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第5届南农猪业高峰论坛暨第12届畜牧兽医学术年会在南京成功召开,生猪养殖全产业链领导、专家、企业家及代表1000余人汇聚于此,为共同创造新生态,实现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及运用更全面展开交流与探讨。猪兜TV等媒体也受邀共同见证了这次盛会。
本次论坛以“复产保供互利共生,产业升级优化行业”为主题,围绕8大议题,就智能猪场的建造、规模化猪场环保、智能养猪前沿装备、新冠肺炎疫情、
非洲猪瘟
及非洲猪瘟疫苗zui新进展等展开深入分析和探讨。
吴德:三个健康支撑种猪精准营养
四川农业大学校长 吴德
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在《非瘟和禁抗背景下种猪营养新技术》主题报告中表示,把猪养活就是胜利,活得好是更大的胜利,活得长久是zui大的胜利。面对非洲猪瘟,营养是一个方向。
“在非瘟时代,要想实现高效生产,首先要让种猪活下来,把非洲猪瘟的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切断,接着就是考虑让猪活的更好一些;在营养上,我们要实现健康和高效,为营养繁殖打好基础,满足单胎在后备期、未成熟繁殖期、成熟繁殖期、繁殖衰退期这些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从而延长种猪的繁殖寿命。”吴德表示,“同时,种猪的卵巢和子宫健康、胎盘和乳腺健康、肢体健康是种猪营养的发展思路,也是种猪精准营养技术的目标。”
杨汉春:构建全方位
生物安全
体系防控
猪病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 杨汉春
目前,非洲猪瘟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还没有安全、有效、可信、可商业化生产的非洲猪瘟疫苗。同时,我们还面临着非洲猪瘟污染面大、传染源与污染源多样、生猪调运造成疫情传播、养猪地区环境污染,包括南方地区降雨引发新一轮疫情和环境的再度污染等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杨汉春在主题为《非洲猪瘟疫情下的猪病防控策略》的演讲中表示。对此,他表示要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三方面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从而保障生物安全。
杨汉春说道:“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非洲猪瘟防控任务仍是重中之重。随着各项防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和强化,环境污染的逐渐降低和消除,养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非洲猪瘟疫情将渐趋平稳。这也为进一步实施非洲猪瘟的根除创造了有利环境和条件。目前生物安全措施以及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的重要性已成为受益行业和生产猪业的共识,养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不仅有助于非洲猪瘟的防控,也将有助于大大降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猪流行性腹泻,猪伪狂犬病等对生猪养殖危害较大的疫病的流行与传播,更有助于推进猪瘟,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疫病的净化工作。”
同时,杨汉春表达了希望养殖企业从过去对疫苗兽药的依赖转变为全方位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全方位提高生猪养殖业的生产管理水平的愿景。
闫之春:“全面检测+精准清除”技术创新
新希望六和养猪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闫之春
新希望六和养猪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闫之春教授在《配对检测是检测清除法在群内净化ASFV的关键》主题演讲中表示,现行的猪群净化手段对于短时间、精准清除的猪群较为有效,而对于需连续清除猪群则很难实现根本净化。
目前的清除方式为:
1.通过检测接触猪群的所有物质/人员,杜绝病毒载体接触猪群
2. 通过对猪群中“症状异常猪”的识别和检测,判断猪群是否已经有个体感染
3. 如果未发现抗原阳性猪,则继续对猪群中“异常猪”的识别和检测
4. 如果有发现个体抗原阳性,应尽快全群猪,全地面检测
对此,闫之春提出中国新一代“全面检测+精准清除”技术是防控非洲猪瘟的重要创新,该技术的应用可以迅速净化猪群中少量通过PCR确诊的非洲猪瘟猪只,也可通过风险载体采样、检测、控制来增强防控非洲猪瘟生物安全体系。
吴晓东:非瘟防控的关键在于生物安全
国家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 吴晓东博士
国家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吴晓东博士在题为《非洲猪瘟流行态势与常态化防控》报告中表示,非洲猪瘟防控需转变其它动物疫病防控理论,实现以免疫为核心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向以强化生物安全为核心的体系转变。
吴晓东表示,“要以人为防控的根本,养殖者是否具备对防控的认识和领会、知识的积累、执行力的提高,并根据猪场特点,不断进化和改变。另外,成本也是影响生物安全防控体系贯彻的一大因素,要想万无一失,需要长期坚持生物安全,否则一旦防线失控,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Jianqiang Zhang:DNA测序可准确检测PRRSV
“PRRSV是一种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引起的猪疾病,主要症状有受感猪发热、厌食、妊娠母猪流产、早产等。”爱荷华州立大学Dr Jianqiang Zhang在《关于PRRSV检测和诊断的一些见解》主题报告中提到,“自2008年以来,PRRSV检测的口腔试纸样本在逐年递增,而血液样品在递减。”
关于母猪流产胎儿中PRRSV检测,Dr Jianqiang Zhang表示至少要采集三头流产胎儿,通过鼻试纸或者咽试纸,进行检测症断,但是同时要排除其他病毒引起的相关疾病。
目前,PRRSV的检测主要有荧光定量PCR和DNA测序,但是前者因毒株变异程度较高,存在漏检以及重复检测的问题,而后者则可以判断野毒株和疫苗株,同时可以帮助判定需要哪种疫苗进行免疫。
王琴:从点到面,实现猪瘟全方位净化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OIE研究员 王琴
“猪瘟的诊断需要特异、敏感、快速、重复性好、可以识别野毒和疫苗株的方法,目前比较经典的是RT-PCR和RT-qPCR。”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OIE研究员王琴在《猪瘟净化,我们的使命》主题报告中表示。
我国猪瘟净化经历从2016年前实施强制免疫到2019年后实施全面免疫的重要成就。王琴表示,种群净化强调从源头控制、分类指导、梯度推进,以养猪户为防治主体;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完善是疫病净化的重点;净化目标的实现需要积极开展场群或区域净化工作,降低发病率,压缩流行范围,有效清除病原。
目前,猪瘟根除模式分为准备阶段、疫病监测、降低发病率和消灭猪瘟、防止再次感染四步。
马志永:猪场虫媒病毒防控不可或缺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 马志永
“虫媒病是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一种传染病,可以通过机械性传播、生物性传播(体内进行发育和繁殖)等方式进行传播。影响虫媒病发生的因素有病原体(种类、毒力、变异能力)、宿主(对蚊虫吸引力、易感性、遗传背景)和蚊虫(生存率、吸血嗜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马志永在《猪场虫媒与虫媒病毒病防控》主题报告中说道。
他表示,猪场内蚊子携带的病毒由多到少依次为猪的病毒(乙脑、细小病毒、圆环病毒、猪瘟病毒等)、昆虫病毒、其它病毒;而猪场中zui多的是三带喙库蚊(主要传播乙脑)。而猪场中常见的捕蚊方法有诱蚊灯、CO2吸蚊器、动物诱饵法(吸血嗜性)。
目前,新发现盖塔病毒、西尼罗病毒、巴泰病毒等虫媒病毒。未来,新病毒的分离、未知病毒的鉴定、虫媒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新分离病毒的诊断是我国虫媒病毒研究的重要任务。
黄瑞华:规模化、精细化是生猪养殖的重要趋势
江苏现代农业(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黄瑞华教授
“目前,全国养猪形势良好,虽然近五年生猪存出栏量降低一亿多头,但我认为养猪是‘日不落’产业,规模化成主要趋势,但是存在区域性过度且总体产能过剩的倾向。” 江苏现代农业(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黄瑞华教授在《当前形势下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综合措施》主题报告中表示,“目前,规模企业智能化成投资者关注方向,规模企业标准化和精细化也成重要趋势。以大型种公猪站为依托的区域性联合育种及产业化模式逐渐被接受,品质和肉质也日益成为趋势,但是目前质量层次不齐。”
针对我国母猪生产力不高的原因,黄瑞华表示:
1.猪场的规划设计不合理,无法实现母猪的单元化;
2.所居不宜:长期限位,母猪生长环境过于拥挤;
3.饲料不适:自配饲料难以实现标准化,料仓暴晒,易出现霉块;
4.管理水平:规模化之后,管理水平跟不上;
5.技术不精:技术提档跟不上;
6.无法获得zui好的种猪;
7.部分育种企业蜕变成繁殖企业;
8.过分依赖外型选择;
9.种源紧张;
10.仔猪存活存在压力:先天不足,奶水不足,断奶应激等;
对此,黄瑞华表示需要关注母猪受胎率和产仔率,并提出系列提高产能的技术:
1. 现代繁育技术,提高优秀公猪使用率
2. 发情鉴定技术,提高母猪情期受胎率
3. 深部输精技术,提高母猪情期受胎数
4. 妊娠鉴定技术,提高母猪产仔健仔率
同日下午,三个分论坛同期积极展开,对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等多重不确定性因素下,围绕我国生猪复养、疫病净化、猪场生物安全防控等诸多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大V驾到”专访活动也在同期举行,猪兜等媒体一对一行业大咖,共话行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