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全球猪业论坛上,有位现场观众向台上的嘉宾提问:“温氏和牧原,两种养猪模式,哪种防控非瘟好?”
牧原秦总和温氏罗总的回答很机智,都表明不清楚哪种更好,但坚持做好自己擅长的模式!
近日,这个话题又出现在央视财经《对话》节目当中,“自繁自养”和“公司+农户”,这两种养殖模式,哪种更好?非洲猪瘟的防控,与养殖模式有关系吗?
当时台上嘉宾有牧原的秦英林,推荐“自繁自养”的模式,还有天邦的傅衍及铁骑力士的李宗均,推荐“公司+农户”的模式。他们推荐的理由是什么呢?
铁骑力士李宗均说,
我们公司做的是“公司+农户”的这个模式,所以我也推荐这种模式。老百姓养猪,要想把母猪养好,要想把保育做好,要想把肥猪养好,甚至还要卖好,对他来说,还是有点复杂,有点难度。
而“公司+农户”,其实公司就做了很多专业技术方面的事情,特别是像我们种猪的养殖,就是我们来做了,农户就只做肥猪,标准化傻瓜式的养殖的这种方式,他们的技术更轻松,那么资本压力更小,各取所需,这个整合起来也非常好。
天邦的傅衍教授说,
我也推荐“公司+农户”,这个不光是刚刚提到一些资金上对农户有好处,对整个养殖模式的设计上,也有好处。因为“一点式”养殖zui大的问题,撇开资金的问题,就是疾病很难控制。因为肥猪跟母猪养在一起,自繁自养,自己母猪生出小猪来,养在那里,猪永远在里面,各种疾病只会越积越多。
“公司+农户”,小猪断奶就离开母猪场了,母猪只管繁殖,这里要求高技术,要求高的生物安全,高的管理水平,就是让疾病在母猪场不能爆发,你的技术把母猪场养好就行了。到了农户那里,农户自己养自己的肥猪,他积极性、责任性很高。哪怕国外zui先进的,它也希望是“两点式”的养。
原来的“公司+农户”,农户做的生物安全措施是不到位的,没有洗澡进去,没有实体围墙等等。发生了非洲猪瘟,猪死掉了,他也意识到这个病毒,是要把它挡在外面,由于他自身的生物安全意识的提高,他的条件也在改进,公司选农户的时候,跟原来的标准也不一样。
牧原的秦总说,
模式的背后实际是资源的整合,将来大规模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有智能化。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为我下一步做准备。比如养几万头猪,只需要一个人,而且将来都是跨界的人,不是养猪的专业的人,学计算机的,学算法的,学电器控制的人。这些人从事到养猪生产中来,到那个时候劳动效率会更高,猪的健康的管理,会上升到更高的级别。在当下和未来之间的选择,我还倾向于向未来看。
那生猪养殖户、政府及协会的相关专业人士,他们又有何看法呢?
对于生猪养殖户 罗莎来说,
与公司合作,首先资金压力没那么大,她现在生猪存栏有3000头,如果自己去养的话,饲料、药品等物品,全都要自己用现金把它们给买回来。可“公司+农户”这个模式,公司会先提供给她,等到zui后再结算。还有公司会给她提供技术支持,技术人员随时可以到场,销售的时候,公司统一价格回收,她不担心市场价是多少。提到回收价格,业内有种说法,赚一年亏三年,也就是猪周期造成的。和公司合作,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全国畜牧总站牧业发展处研究员 杨红杰说,
就非洲猪瘟的防控而言,它跟模式没有关系,它跟生物安全等级有关系,刚才大家推崇的“公司+农户”,如果生物安全等级做得不好,也容易出问题,如果公司那块出了问题,它出去的猪苗,就把疾病扩散出去了。自繁自养,如果控制得好,也可以取得好的效果,牧原就是自繁自养zui大的一个代表,那么从目前来看,它控制得非常好。
中国畜牧业协会秘书长 何新天说,
和中国的国情相适应的,我觉得还是应该是“公司+农户”这个模式,换句话也可以说“公司+农场”,这个农场也可以是合作社的农场,也可以是家庭牧场,这样也可以为我们广大的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把我们的产业成为振兴乡村经济,振兴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的产业。
我国年出栏量不足500头的2600万散养户,占生猪市场的55% 。这次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这个局面可能会打破,会往规模化方向偏移。“公司+农户”中的农户,也会上一个台阶。
近日,温氏投资者调研中,温氏提到合作养猪的养户略有下降,主要的原因在于因环保和当地土地政策的因素影响,如耕地、林地保护、禁养区、限养区调整规划等,需要拆除和搬迁而解除合作关系;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合作农户养殖规模较小,主动退出或者单户合并。
肉猪养殖合作农户正向家庭农场方向升级,饲养规模和设备设施、自动化水平也进一步提高,近两年合作农户单批次饲养平均规模由500多头增长到700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