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发展生猪产业,需要立足佳木斯市情、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潜心研究顶层设计和操作模式,以龙头牵引带动,打牢生猪发展产业链,拓宽农业农村农民增值增效增收空间,以生猪产业发展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产业兴旺真正惠及农民。
过腹增值打造畜牧大市
佳木斯市要瞄准畜牧产业发展方向,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坚定信心发展生猪产业链。要认真总结过去畜牧发展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学习借鉴省内农业县份,依靠发展畜牧产业,富民强市的破茧之路,举全市之力,坚定信心,坚持到底,加快补齐佳木斯市畜牧产业短板,推进畜牧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按照《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
产业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全面实施“两牛一猪、一禽”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家庭牧场,完善畜牧产业服务、扶持机制。佳木斯市应大力宣传培养各市县畜牧产业发展典型,通过典型引路,鼓励支持发展专业村,利用土地流转结构调整,形成大力发展畜牧产业氛围,以此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佳木斯市由单一种植业结构向优化畜牧业结构转变,由产粮大市向畜牧大市转变,实现畜牧产业的过腹增值,奠定做强畜牧大市基础。
优化品种,打造生猪基地优势。加大生态猪良种普及,扩大良种覆盖面。实现品种良种化。要加强良种场、扩繁场建设,加快标准化优良品种的培育、引进、扩繁和普及步伐,使佳木斯市自主培育的良种猪占所需种猪的80%以上,推进种猪繁育体系更加健全。同时,积极争取省生猪规模场建设项目,大力推进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鼓励发展绿色养猪,打造佳木斯市生态猪品牌,开发推广地方特色品种。
标准养殖打造规模优势
创新经营主体。佳木斯市应在全区域积极鼓励和扶持有实力、有能力、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和个人领办、创办生猪养殖小区、组建联合体或合作社;鼓励各市县、各镇乡建立畜牧养殖村、建立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场,采取托养、认养、股份制经营等多种形式,将农户分散经营的生猪放入养殖场进行规模化、系统化经营管理;鼓励合作经济组织、饲料加工或肉类加工企业与农户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构建利益共享机制,通过订立完善的购销或服务合同,推广订单模式,实现规模养殖、规模扩张。其次,提升养殖质量。在生猪养殖上,鼓励组建合作社、联合体,集聚人才、技术优势,依靠群体优势,在品种应用、新技术推广,饲料供给上,形成统一整体。鼓励合作社兴办饲料厂,保证产品质量,打造优质猪养殖质量优势,打造原生态无公害生猪养殖规模。从全产业链的模式创新研究对策,可以鼓励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自建养殖场、饲料厂,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扩大产业链增值方式和合作共赢联合体,推广绿色养殖,进而推进绿色食品加工、绿色品牌销售。到2020年,佳木斯各市县要新建规模化商品猪场,出栏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绿色优质商品猪,使生猪产业发展成为佳木斯市农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拉动佳木斯畜牧业产值大幅度提升,成为持续稳定的支柱产业。
精深加工打造产业优势
做强龙头打造优势,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以龙头企业为牵动,形成“龙头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猪产业化运行机制。以佳木斯各市县现有食品公司为依托,扩建重组或招商引资建设年屠宰100—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增值增效。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生猪畜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佳木斯。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带动全市生猪养殖业进一步规范化发展,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和养殖收益。打造生猪养殖上游饲料生产、下游屠宰加工、肉制品深加工、市场销售网络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在突出养殖产品精深加工招商引资的同时,注重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养殖产品基地建设和饲料兽药等养殖服务业的引资工作,为养殖企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条件。打造自主品牌优势。在品牌建设上,以优质生态猪品牌为重点,狠抓品牌的扩张覆盖,提高其产品竞争力。要充分利用佳木斯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无公害生猪绿色畜产品品牌,形成品牌优势。对具有地方特色的畜产品品牌予以重点扶持,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的生态猪产品品牌,提高佳木斯市绿色生态猪食品的竞争力。
增强服务打造优良环境
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以佳木斯市为统领,通过招商引资、银行贷款、农业开发、企业自筹和农民自筹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生猪产业生产建设。在资金投入上,体现突出重点、集中使用、以企业和农民自筹为主的原则,重点投入到良种引进、良种繁育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等项目上。把用于发展畜牧业的财政资金、开发资金、扶贫资金等捆起来使用。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把支持生猪生产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其次,加大服务建设力度。加强各市县、各镇乡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配齐配强镇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增强服务功能,搞好生猪的饲养、繁育、饲料、防疫等服务工作。加强防检疫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执法人员学习、培训工作。zui后,加大领导组织服务力度。补上畜牧产业发展短板是佳木斯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战略任务,为此,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前提下,针对短板找对策,落实主体责任。从组织领导、政策制定连续、服务项目延伸、市场开拓、项目引进等各项工作列出规划推进清单,组建专业队伍,包服村屯,接好地气,形成一整套科学事实方案,加大宣传引导、组织协调、制定政策扶持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