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李克强总理在江西南昌主持召开部分省份经济形势和保障基本民生座谈会。他强调:各地要切实做好猪肉等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群众温暖过冬等工作。
去年下半年以来,因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养殖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今年9月份规模以上生猪屠宰企业屠宰量1233.72万头,同比下降35.8%,400个监测县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分别下降41.1%和38.9%。生猪产能下降过快导致猪肉市场价格大幅攀升,统计局对24个省(区、市)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数据显示,生猪(外三元)价格已经从去年6月下旬的每公斤11.5元,上涨到今年10月份下旬的每公斤41.4元,涨幅达260%。
对此,国家高度重视。8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措施,并指出,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事关“三农”发展、群众生活和物价稳定,明确要求地方要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对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内关停搬迁的养殖场(户),要安排用地支持异地重建。14日,总理考察江西旱情时,也再次对当地负责人强调,国家既支持发展规模养猪,同时也支持农户散养。
国家的支持确实给小养殖户来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但影响小农户养殖的制约因素仍然很多:
小户散养的总收入并不可观。今年猪肉价格大涨,一些养殖户赚得盆满钵盈,但在普通年景,养一头猪的利润能够稳定达到300元就已经比较可观了。如今,在人均工资不断攀升、物质成本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小规模养殖的吸引力相对有限。况且,有些养殖户的养殖场所被查封,相关设施已经拆除完毕,如果复养,需要重新进行基础设施投入,成本较高。
环保问题仍然存在。尽管国家对小养殖户发展养殖业持积极的支持态度,但鼓励养并不是放任养,养殖中可能产生的环保问题仍然需要重视,部分复养的农户会考虑到环保成本问题。在农村环境日益改善的今天,部分人对邻居养猪持排斥态度。在某法律咨询网站上,有人问:“邻居家养了4头猪,现在味太大,可否有规定不准养猪呢?”也有养殖户产生困惑,在该网站咨询“我在农村养猪,但因此和邻居闹矛盾,邻居多次投诉我们,怎么办?”
养殖户还存在对疫情的担心。这次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养殖行业影响较大,许多养殖户因此萌生退意,由于疫苗的研发尚未取得明显突破,一些养殖户对疫情仍存疑惧。近期,有在湖南省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担心非洲猪瘟疫情是影响养殖户养殖意愿的zui重要因素。
养殖户担心承担市场风险。生猪生长的周期性导致肉价格也存在波动周期,生猪养殖户在价高时补栏、价低时出栏的情况屡见不鲜。目前,能繁母猪数量大减,仔猪供给有限,价格明显上涨,同比接近翻倍,一些养殖户担心踏不准周期,遭遇市场风险。
另外,一些农户可能对政策的可持续性存在疑虑。他们害怕一旦生猪产能恢复后,禁养政策再度施行。
为了清除上述障碍,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并强调落实效果,消除农户养殖疑虑。一是加快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发放,并适度提高补助标准。二是尽快安排养殖场异地重建工作,因地制宜制定支持政策,对防疫和环保环节重点支持,鼓励有意愿的小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三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养殖小区,为农户集中养殖提供选择。四是推动养殖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增进小养殖户与市场的对接效率。五是加大疫苗研发投入,增强防疫体系建设。六是强调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地方对生猪养殖的重视程度。
其次,要鼓励种养结合和粪污处理同步,清除养殖的环境隐患。充分发掘种植业对养殖业粪污的承载优势,鼓励粪肥还田,引导养殖户和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相互协作,统筹资源。
各地区管理部门可统筹兼顾,根据本地区土地资源和吸纳猪场粪便的能力,按照种养结合的发展思路,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生猪发展计划。鼓励科研单位完善粪便处理技术,增加猪粪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效率。引导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机肥发展计划,对现有的猪场,推行庭园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实现良性循环。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发展林下养殖。
此外,还要加强政策导向和防疫知识宣传,稳定养殖户预期。通过多种途径向农户传达中央及各级政府的精神,及时废除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阐明政策法规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稳定养殖户的政策预期。同时加强防疫知识宣传,引导养殖户对非洲猪瘟形成正确认识,掌控防疫手段,熟悉应对措施,消除因未知而引发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