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字当头,在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下称“会议”)上,连续29次提到“稳”,为明年经济工作指明前进方向。而这29个“稳”中,既有稳杠杆率、稳房地产等重磅政策,也有“稳猪价”这样的民生政策。而在历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还是首次提到猪价。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会议要求要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
“11月CPI达到4.5%,剔除猪肉不足2%,说明猪肉价格的上涨已经成为居民生活成本的重要负担,从民生角度看,稳定猪价的意义重大。此外,猪价的核心是生猪生产的问题,是供给侧的问题,而不是需求过热或者货币政策的问题,因此,只有加快生猪生产,才能解决问题。”经济学家邓海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就在会议召开的同时,12月12日,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开始实施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工作,共出库投放冻猪肉4万吨。同时要求,成交企业不得借机囤积,要将购买的冻猪肉通过有效方式及时增加市场供给,须于交易成交后一个月内,将所购入储备肉售卖给终端用户。而这也保证了元旦、春节“两节”的供应。
首提稳猪价
事实上,在会议之外,中央高层会议已经多次提到过“稳猪价”。
今年11月召开的总理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要继续加大力度促进生猪生产。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支持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和种猪场建设,扩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范围,支持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通过这些方面的支持,促进生猪稳产保供。
同时,多渠道增加肉类供给,增加牛羊肉、禽肉、鸡蛋生产和供应,多渠道扩大猪肉和牛羊肉等替代品进口,确保整体肉类蛋白市场供应基本充足。值得注意的是,相关部门也将继续妥善实施冻猪肉储备投放。
11月30日,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全国畜牧业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要充分认识抓好生猪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深刻吸取生猪生产下滑的教训,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坚决完成恢复生产目标任务。
11月当月,CPI上涨至4.5%,创下近8年来新高,也超过市场的普遍预期。其中,猪肉批发价格同比涨幅仍是推涨CPI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1月,猪肉价格上涨110.2%,影响CPI上涨约2.64个百分点。
为了抑制肉价,今年9月以来,中央储备冻猪肉已经4次投放。其中,12月12日的这次投放,超前三次总和。在此之前,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三次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共计投放3万吨,为市场猪肉供应增加稳定性。
在业内人士看来,12月12日的投放,主要为了保证两节的市场供应。由于2020年春节较早,距离元旦仅20多天,此时投放,为未来预留了进一步调节的空间。
不仅如此,农业农村部9日消息,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恢复生猪生产政策措施的落实,近期生猪生产出现转折性积极变化,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双双探底回升,生猪价格也回落趋稳。元旦春节期间猪肉供应形势可能好于预期。
“中央和地方恢复生猪生产的政策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加上市场行情带动,养猪场户补栏信心进一步增强,全国生猪生产探底回升。”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表示。
更注重民生
全力调节之下,猪价开始逐渐下跌。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全国猪肉价格连续四周回落,12月1日猪肉价格为每公斤41.48元,比11月1日价格高峰的每公斤52.40元下降10.92元,降幅达20.84%;商务部公布监测数据也显示,11月zui后一周(11月25日至12月1日)猪肉批发价格为每公斤42.35元,环比下降3%,实现连续四周下降。
与此同时,前三季度我国进口猪肉增长43.6%,保障猪肉的基本供应没有问题。
不过,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指出,由于养猪没有税收,财政还要贴钱,还要占地,还要承担防疫责任,承担环保责任,使得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都不高,很多地方搞无猪县、无猪乡,而且把这个作为政绩,这完全是一种错误导向。养猪业可以实现绿色发展,对产业扶贫、乡村振兴都有着重要意义。
国务院《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也要求各地把危机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契机,为今后行业的健康发展发下良好基础。
事实上,在会议中,“脱贫”已经成为三大攻坚战之首。会议要求,要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要建立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
此外,会议要求,要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要发挥政府作用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做好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
“着眼长远,这次的肉价波动也提醒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动物疫病的防控体系,同时加快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养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一位不具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