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监管层面多次释放推出生猪期货的信号。
zui近的一次,是在11月30日的第15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生猪期货是我国当下市场特别需要的期货品种,需要大力推进。“我们将抓紧工作,进一步凝聚共识,尽快填补这一空白。”
这个已经有近30年研究历史的期货品种,在非洲猪瘟的背景下,引发市场关注。
试点五年的“保险+期货”模式
2017年,生猪期货上市原本准备提速,但由于非洲猪瘟影响,未能挂牌上市。
中信建投期货养殖产业研究员魏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生猪期货关系重大,各个环节都需要精益求精,在非洲猪瘟背景下,跨省调运困难、交割环节需要细致讨论,毕竟期货是全国统一价,需要对不同区域市场进行完全理解,才能推出。
北京物资学院期货研究所副所长马刚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本次非洲猪瘟疫情,应该会加速推动生猪期货的上市。
事实上,国内期货交易所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过生猪期货相关品种的交易试点,后来在治理整顿中被关停。2015年,大商所推动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首倡“保险+期货”模式;2016年,大商所、郑商所相继开展“保险+期货”试点项目。至今,已有玉米、白糖、天然橡胶等十多个农产品种类开展了试点。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试点打破了期货业与保险业的壁垒,该模式的诞生有其必然性。
从保险端看,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常面临天灾威胁,农产品又常有价格波动。防风险、降损失,保险业不可缺位。不过,巨灾等危险因素也常给保险业经营带来大幅波动,在“保险+期货”模式中,期货相当于保险的再保险,进一步分散风险。
从期货端来看,其投资者大多是有套保需求、交割需求的企业和部分专业投资者,一般农户显然并非合适对象。保险的介入带来革新。在“保险+期货”模式中,农户接触到的是了解较多、相对熟悉的保险,其获得的是保险保障。
这一模式也获得了肯定,2016年至今连续四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扩大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和“保险+期货”试点,支持重点领域特色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上市。
由于“保险+期货”模式是基于期货品种的试点,所以当前并没有关于生猪的“保险+期货”项目,但养殖行业已经有许多鸡蛋的项目。养殖上游饲料端的玉米也有一些项目,但集中于种植方,作为成本控制来说,猪企并没有太多使用玉米豆粕方面“保险+期货”的手段。
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生猪期货大商所研究已经多年,生猪在我国农业和消费者中占有重要地位,产值大,对个农业和居民消费影响大,且生猪养殖过程有非洲猪瘟疫情风险等问题,对生猪期货要求更高,并需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林国发称,自2015年“保险+期货”试点以来,在生猪领域,目前仍然缺乏大规模应用。主要是保险承保方缺乏相应的对冲工具,难扩大其保险规模,缺乏规模优势,及相应的风险对冲,提高了保险承保费用,不利于商业化。当前,生猪价格保险仍以政府承担较大保费模式为主。
马刚表示,国内生猪养殖企业的风险在于在猪周期中出栏价格走低和区域性的养殖疫情损失。出栏价格走低,理论上可以生猪期货对冲风险,区域性的养殖疫情损失可以通过申请政府补贴给予补偿。如果生猪期货不能很快上市,那么生猪养殖企业可以考虑由政府牵头,和保险公司合作,企业出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通过保险公司保收益或者保价格两种保险服务。
规模化养殖后风险管理需求强烈
随着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生猪期货上市时机逐渐成熟。
我国是全球猪肉第一生产大国,也是世界第一需求大国。随着养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大幅提升,非洲猪瘟疫情将为期货质量标准的设计提供条件。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已经达到了生猪期货推出要求,年出栏数在10000头以上的养殖场数量逐年增加,年出栏数在500头以下的养殖场数量逐年降低。
截至2018年末,我国年出栏500头养殖场占全国出栏比例接近50%,但年出栏万头以上养殖场或养殖集团占出栏比例不足20%。头部排名前十的养殖集团年出栏量不足5000万头,相对一年国内7亿头左右的生猪出栏量,占比仍然较小。
9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也对规模化养殖提出了目标:到2022年,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8%左右;到2025年,产业素质明显提升,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5%以上。
另一方面,规模化养殖后,生猪价格大幅波动给企业经营带来了较大压力,产业各主体对生猪期货等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十分强烈。
自2006年以来,我国生猪价格已经完整走过了三个周期,每个周期高低点相差超过100%,猪价的波动带来养殖户收益大幅波动。
在国内现有的主要农产品期货品种中,豆粕年交易额约15万亿元,玉米3万亿元,棉花10万亿元,白糖7万亿元左右。
由于生猪对饲料的需求量zui大,期货市场上一般利用玉米和豆粕来间接投资生猪市场。一旦生猪期货上市,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投资标的,以前投资玉米和豆粕的投资者也将部分转移至生猪期货上。而且,生猪期货市场体量巨大,也有望成为zui活跃的农产品品种。
林国发认为,期货具有套保和对未来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生猪期货上市能完善国内养殖产业链发展,便于生猪养殖企业和猪肉终端企业化解价格周期风险,便于产业更好发展。目前,我国饲料产业豆粕、玉米、小麦均已经上市,生猪作为豆粕、玉米和部分饲料小麦及麦麸等需求的重要环节,将有利于整个产业链的完整,加快饲料、养殖及下游屠宰加工产业的升级。
他说,如果未来猪价下跌,养殖户可以通过卖出生猪期货,并买入相应饲料需求的谷物、蛋白等期货,进行养猪利润套利。另外,增加生猪期货,相关金融机构也展开饲料原料相应场外产品,方便养殖户/企业进行多样化需求。
林国发提到,目前我国生猪流通主要以活猪为主,养殖行业疫情的不确定,是生猪流通及交割的重要影响因素。出于谨慎考虑,生猪期货推出需要大量的系统化研究,以及产业发育到一定程度。
上市条件成熟
在全球的期货市场上,开展过猪类期货交易的交易所还有很多,如美国中美洲商品交易所、荷兰阿姆斯特丹农业期货交易所、匈牙利布达佩斯交易所、波兰波兹南交易所、德国汉诺威商品交易所和韩国交易所等。
马刚认为,生猪期货品种是国际市场已经运行的成熟品种之一,国内生猪现货市场较为发达,而且国内也有过长年的研究经验,生猪期货上市的条件是成熟的,推出时间和市场环境没有任何问题。
他说,生猪期货上市需要关注标准品的设计、替代品的范畴、升贴水认定和交割问题,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欧,尤其是CME市场的成熟经验,尝试试点运行。
在他看来,期货市场的核心功能是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其衍生功能之一是减缓和熨平市场价格异常与过分波动。生猪期货成功上市并且平稳运行,可以为生猪行业提供一个定价参考,有利于生猪养殖和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为其提供价格风险管理工具,有效锁定成本和预期收益。如果只是寄希望于生猪期货保障从业人员的收益,这对期货市场的认识是不客观的。
根据中信建投期货研报,我国生猪期货之所以迟迟没有推出,主要是由于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比较分散、市场集中度低,导致各地区生猪价格、质量、品种、运输等方面难以统一。
除此以外,还有投机炒作的挑战。
市场人士分析,我国虽然是生猪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并不掌握定价权。如果真正参与期货价交割的养殖户较少,那么生猪市场则易受人控制。一旦价格受到期货市场上占优势地位的主体操纵,反而与推出期货的初衷背道而驰,对生猪养殖行业造成更大的冲击。
对于生猪期货,市场也有不同声音。
全球养猪行业有两种模式,分别是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欧洲模式没有推出生猪期货,通过协会的力量,也顺利实现了产销对接,价格也非常平稳。美国模式根据期货价格发现的功能,生产者根据价格信号来安排生产。
魏鑫回应称,期货是风险规避的手段,不是追求收益的工具。从业人员应当正确认识期货的作用,在风险防控、平滑利润上产生较好效果。中国养猪产业和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可比较,其养殖数量庞大、分布广泛,难以形成真正有聚合力和协同力的组织。生猪行业饱受猪周期困扰,上市生猪期货,为行业提供风险控制手段,无论是养殖还是屠宰,都能从中获益。同时,对于宏观资产配置来说,也会起到一定作用,给CPI对冲类资产更多的想象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