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年下半年以来,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成为民生焦点。
从8月底开始,七部门接连出台17条生猪生产扶持政策,全国31个省份均出台文件,细化措施,一场生猪保供稳价之战正在打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特别策划《保供稳价在行动》,特派多路记者蹲点大型生猪养殖企业、中小养殖场(户),带来生猪养殖、防疫、市场等各个环节近距离调查报道。
记者这次蹲点的地方是河南驻马店正阳县牧原集团生猪屠宰及食品加工项目施工现场。隆冬时节,正阳的郊外干冷、安静,去往施工现场的路上没见到几个人,许多工地也都停了工。
付琳:我给你拿个安全帽,给我拿七八个安全帽吧。
记者:预期啥时候投产?
付琳:明年8月份吧,现在工人基本上都是满负荷(工作)。
不过当记者见到施工项目负责人付琳的时候,他却显得十分忙碌。再往里走,记者看到工地上塔吊林立,5个作业面正同时推进,看得出来,土石方施工刚结束,现在正在进行混凝土浇筑。
付琳说:“因为浇的混凝土那一块还没有全部硬化完成,下午估计能满负荷开工,加班加点,晚上加班到十一二点钟。”
付琳告诉记者,长久以来,由于中国人喜欢吃热鲜肉,接触冰鲜肉时间还不长,所以作为生猪出栏量第一大省的河南,每年会有超过一半的生猪外调到其他省份。
但是,受到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这种传统的生猪调运方式受到的制约越来越多。去年底,农业农村部还专门发文,明确提出推动猪肉供应由“调猪”向“调肉”转变。
生猪运不出去,企业也不得不想法子。今年3月,这个200万头生猪屠宰及食品加工项目建设迅速“上马”。
记者:屠宰场能覆盖多大的范围?
工作人员:整个豫东南,还包含信阳。我们有4个子公司,西平、上蔡、平舆,加上正阳一共有4个子公司。
如今,生猪养殖行业由“调猪”向“调肉”转变的大趋势越来越明显,出栏、屠宰、加工于一体也成为牧原今后的发展目标。虽然现在项目建设的工期压力很大,但是付琳说,从长远看,这也是为了能保证猪肉的品质安全和企业的未来发展。
付琳说:“这样可以在短距离之内进行屠宰,就是往外运输的猪肉,不再运输生猪,(避免)交叉感染。再则就是寻思我们自己养猪、自己宰杀,这样可以减少外部乱杀、乱宰的隐患。”
也就是说,之前长距离运输活猪,管理难、成本高,损耗大;再加上现在非洲猪瘟疫情没有彻底过去,运输过程如果出现交叉感染,风险太大。而建屠宰场“运肉”就能破解这些难题,提高疫情防控能力,运输成本也会更低。
除了在正阳马不停蹄建设的这个屠宰项目之外,付琳说,牧原公司在南阳内乡县也在建设屠宰场。目前,安装设备已经采购到位,他马上要安排工人去调试设备,争取明年能早一日投产。
记者:这个屠宰场与内乡的是一般大的吗?
付琳:一样大的,同样规模的,那个早开工一到两个月,同一批项目,都是200多万。用的也是国际上一流的屠宰设备,现在合同基本已经签订完成了,设备也逐步在厂家再加工,已经下了订单。
工地上车来车往,临近中午,工人开始交接班。
付琳告诉记者,一个屠宰项目投资5亿元,年屠宰量200万头、产值30多亿元,建成后,配套万吨冷库,也能给企业产业链来个大升级。
付琳说:“以前我们只做生猪养殖,现在就是自己养殖之后再屠宰,这样有效地控制我们猪肉的品质,减少一些外部乱杀乱宰的隐患。这样会更安全,因为生猪是我们自繁自养的,从生物安全上也有一个更好的把控。”
据了解,河南是全国第一生猪外调大省,年外调生猪都在1700万头以上,牧原集团屠宰加工项目所在的正阳县,年出栏生猪400万头,是河南省生猪调出第一大县。第一生猪外调大省“调猪”改“调肉”了,能满足我们吃肉的需求吗?
告别付琳,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找到了河南省肉类协会会长刘承信,刘会长的回答给记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刘承信说:“河南的2019年数据出来之后,可能是全国生猪存栏和出栏zui大的省份。从生产能力来看,是没问题的,我们屠宰生猪,从生猪变成肉,一点问题也没有,现在也有一些老的企业,双汇、众品等这些大企业,屠宰能力都比较强,像牧原在河南增设3个屠宰场。
还有其他省份的一些企业,也过来建厂或租厂,因为猪源比较好。所以,我们省的由‘调猪’到‘调肉’没问题的。”
记者的蹲点采访结束了,但是牧原集团的生猪屠宰及食品加工项目还在加紧建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模式将为牧原这样的企业带来更多效益,我们餐桌上的猪肉品质也会更让人安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