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社区是新冠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但在全球多国疫情趋向稳定,经济逐渐复苏的同时,肉联厂却突然成为了新冠疫情的“温床”。
据德国波鸿电台和莱茵邮报6月21日报道,在德国北威州居特斯洛县的一家肉联厂发生的大规模新冠病毒聚集性感染事件中,已经有1029名员工被确诊。此前,美国、英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的肉联厂已经相继出现过多起肉联厂疫情暴发事件。
近期,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中国海关总署也相继对德国和美国相关企业和工厂的猪肉、禽肉采取暂停进口的措施,中国肉类进口政策总体收紧。
猪肉厂逐渐成为新冠病毒传播的温床。
与此同时,在2019年非洲猪瘟的影响下,中国的猪肉的产能几乎下降了25%,而今年以来的新冠疫情更使得国内猪肉的供应关系更加紧张。
对此,中国肉类协会副秘书长高观在6月22日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对猪肉的需求巨大,但缺口也比较大。“全球其他国家猪肉的出口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的需求缺口,因此进口猪肉的限制对国内猪肉市场的影响十分有限,恢复国内的生猪生产才是满足需求的首要任务。”
为什么是肉联厂?为什么是肉联厂?每个看到肉联厂疫情频发新闻的人都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德国肉联厂疫情的爆发绝不是个例,仅仅在德国境内,这已经是自5月以来出现的第五起肉联厂疫情感染事件。而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美国的肉类加工巨头,史密斯菲尔德和泰森食品的肉联厂就曾出现过聚集性感染事件。
德国肉企通尼斯的猪肉加工厂内部。
“肉类加工行业有一些独特之处,这增加了人们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耶鲁大学人类自然实验室负责人克里斯塔基斯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指出有三个原因。
首先,肉类是生活必需品,即使是疫情期间,也要尽量保证其正常运转。早在4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曾发布命令,将肉类加工业归类为关键基础设施,迫使工人重启生产线,而当时美国的疫情还正在快速爆发中。
其次,低温和室内空气循环系统利于病毒生存。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化学工程师阿萨指出,为了防止肉类变质,肉联厂内需要长期保持低温和通风,这使得病毒存活的时间更长,从而提高了病毒在空气中的存活率。
此外,肉厂车间内空间有限,工人密集利于病毒传播。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有关报告,肉类包装商的主要风险来自工人间长期的近距离接触。对此,《连线》杂志描述道,“一千个工人可能要肩并肩地站着工作八小时,处理在吊钩或传送带上摇晃的肉制品。通常,工人在下一批肉到来之前只有一两秒钟的时间完成任务。而这种工作节奏会使得人们呼吸困难,难以将口罩正确地佩戴。”
除了肉联厂内部的物理条件外,疫情的爆发还有着欧美国家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原因。
据德国国家电视台报道,肉联厂频繁出现疫情是由于员工的身份缺乏其他行业应有的保障和权益。
由于欧盟内部“无国界”的优势,德国的肉企经营者得以和分包商签署特殊合同,用更低的价格雇佣来自波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的工人。
这些工人在封城措施结束后纷纷从东欧各国涌入德国,而拥挤、卫生条件差的员工宿舍更是成为了新冠病毒的温床。
有反对者甚至称肉联厂在实行“现代奴隶制”。
反对者站在德国通尼斯肉联厂外,举着“结束现代奴隶制”的标语牌。
根据德国联邦劳工局的统计,德国肉类加工业共有约20万名员工,其中约三分之一并不拥有德国国籍。
而这种情况在美国甚至更遭。据CNN5月7日报道,根据2016年政府问责办公室的报告,同样有30%的肉类包装工人不具有美国国籍。2016年美国阿肯色州工人司法中心的一份报告还显示,在该州肉联厂中,拉丁裔工人占35%,非洲裔工人占20%,亚洲裔占8%。
猪肉供需缺口巨大虽然为了尽可能防控食品带来的疫情输入,中国海关总署在6月18日对一周内进口的32,174份进口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海鲜以及用于保持易腐货物保质期的运输和工业设备的样品进行了检测,所有病毒检测结果均呈阴性。但自此前在北京新发地的一块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到病毒以来,民众对于肉类会否携带病毒的关注度就与日俱增。
对此,高观指出,中国的肉制品在生产端把控得十分到位,至今中国肉企尚没有出现一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而相比之下,欧美肉企的疫情防控措施则不够到位。
德国的猪肉制品。
事实上,中国肉类协会早在今年2月就发布了《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新型冠状病毒防疫卫生安全防控指南》,而该指南至今已经更新至第三版。据高观介绍,中国有关方面也在和欧美肉企积极沟通,提出加强检疫强度的要求,并协助追溯有风险的肉制品。
“但漏洞却出现在了批发市场。”结合近期北京新发地的疫情,高观认为,绝大多数销售端只有经营许可,没有生产许可,“但例如超市也会对肉类进行再加工或者再包装。而这个过程中用到的如案板等工具是此前未被严格监督的。”
除了肉类的安全,猪肉的供给缺口也是一个长期备受关注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上半年,中国猪肉进口量在国内总消费量中的占比仅为2%。而2019年下半年非洲猪瘟疫情出现后,中国国内猪肉供应出现短缺,转而更加依赖进口。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生猪行业市场深度监测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猪肉出口主要由欧盟国家(占比34.7%)、美国(占比31.5%)、加拿大(占比15.7%)、巴西(73万吨,占比8.6%)等国贡献。
但从总量上看,全球在过去三年的猪肉出口量均维持在800多万吨的水平,而中国近年来的猪肉需求缺口接近1000万吨。这意味着,即使全球猪肉出口全部供应中国,也无法填补供给缺口。
对此,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辛翔飞认为,虽然中国猪肉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是常态,但现阶段中国猪肉市场的供需矛盾实际上已有所缓解。
辛翔飞在6月22日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指出,虽然国内猪肉的供给同比下降,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但疫情也导致猪肉需求出现了大幅下降。“许多学校、户外快餐和餐饮业的需求还没有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目前国内猪肉市场的供需矛盾没有那么严重,总体形势是好的。”
2020年6月,中国猪肉平均批发价格同比增长87.8%。
此外,针对近期猪肉价格的上涨,中国政府还将于6月23日再向市场投放2万吨质量符合中国进口冻猪肉相关标准、经国家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检疫合格的进口储备冻猪肉。
对此高观指出,“事实上,中国政府早在2019年10月份就开始向市场投放冻肉储备,冻肉储备的投放有利于肉价的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