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身价一度暴涨的“二师兄”终于来到期货市场。1月8日,我国首个活体交割的期货品种生猪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正式挂牌交易,全国多地也因此迎来生猪价格“保险+期货”项目的落地小高潮。
业内人士认为,生猪期货的上市将对生猪产业的稳健发展产生积极意义,有利于稳定猪肉价格预期、促进生猪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助力构建全产业链风险管理模式。借此市场,金融机构能够从上游成本、中游生产和下游销售三个阶段为生猪产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服务援助,从而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推动农业保险转型升级。
助力生猪产业“稳价保供”
我国作为zui大的生猪生产国以及猪肉消费国,长年以来饱受“猪周期”困扰。尤其是近两年,生猪价格一路走高,猪肉价格的剧烈波动加大了养殖户及养殖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尽管生猪养殖户复养的积极性较高,却受到生产资料端价格上涨、缺乏有效金融支持及风险对冲工具等因素影响,生猪养殖户及养殖企业仍面临较大的养殖风险。
业内人士分析,在漫长的生猪养殖周期内,疫病、供需、饲料价格等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未来生猪出栏时价格大幅偏离预期。而有了生猪期货工具,当生猪期货价格适中时,养殖企业可以在期货市场预先售出与其将来出栏数量相等的生猪期货,提前锁定利润。同时,生猪期货也可帮助屠宰、加工环节预先买入,以防未来生猪价格非理性上涨。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保险角度来看,生猪期货在大商所上市,运用“保险+期货”模式开展生猪保险,为维护我国育肥猪生产及其价格的稳定提供了更好的市场条件。
“开展育肥猪养殖保险以来,就有保险公司尝试生猪价格保险,但是在没有生猪期货交易之前,保险公司经营生猪价格保险存在一定困难,目标价格不好确定。一般的做法是根据猪粮(玉米)价格比来确定目标价格,但是这种运作模式存在一定缺陷,赔付依据生猪价格和粮食价格的波动较为复杂,而且保险公司对于未来现货市场的生猪价和粮食价格趋势不易把握,一旦生猪价格或粮食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可能给经营该业务的保险公司带来系统性风险。” 李文中说。
实际上,“保险+期货”运作模式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期货价格来确定目标价格,这种模式更有权威性,且期货本身就具有未来价格发现功能,反映了未来市场的变动趋势,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养殖户合理调整结构,另一方面也会降低价格剧烈波动给保险公司带来的赔付风险。另一种模式是保险公司以现货价格确定目标价格,然后从期货市场进行价格对冲,降低自身的承保风险。
李文中认为,生猪期货上市对于生猪价格保险的两种运作模式都非常有利,利于“保险+期货”模式在生猪保险方面的长期健康运行。
不过,初期生猪期货的市场交易规模可能还比较小,而当期货交易规模偏小时,市场价格就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被操纵,保险公司需要警惕以期货价格确定承保目标价格的潜存风险。
生猪“保险+期货”多省落地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包括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国寿产险、太保产险、中华财险等在内的多家保险公司联合期货公司在全国多省推出生猪价格“保险+期货”项目,助力生猪稳产保供。
作为“保险+期货”农业保险创新模式zui早的探索者,在1月7日大商所公布生猪合约挂牌基准价后,人保财险大连市分公司就联合新湖期货于当日18时51分出具了国内首批生猪期货价格保险保单。
人保财险大连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早在2015年,人保财险大连分公司就与新湖期货合作在辽宁省锦州市义县探索开展了全国首单玉米“保险+期货”精准扶贫试点,首次跨界融合试点成效显著。2021年借此生猪期货上市时机,双方再次共同推进辽宁省首个生猪价格“保险+期货”项目成功落地,计划为1400余头生猪提供价格保障。据了解,首批为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瓦窝镇卢屯村同益屯养殖户316头生猪承保,总保额达93万余元。
在青岛莱西,平安产险推出了政策性生猪价格保险,由当地政府对项目保费补贴60%,养殖户只需缴纳40%。养殖企业的1600头生猪获得价格保险,提供风险保险480余万元,财政补贴效应放大24倍。太保产险也在山东、四川、上海等多地出单生猪“保险+期货”价格指数保险,保险价格与大商所生猪期货的主力合约价格挂钩,保险公司借助期货和期权工具实现风险对冲,当生猪期货价格下跌到保险目标价格时,被保险人即可获得相应赔付。
广州花都区作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落地了全国首单以保险标的价格直接挂钩生猪期货价格的“保险+期货+银行”综合金融服务项目。在该项目模式下,生猪养殖企业向保险公司投保生猪期货价格保险;保险公司向期货公司买入被保标的的期权转移风险;期货公司利用期货市场对相应大宗商品进行价格风险对冲;银行以客户经营情况为基础,在保额项下为生猪养殖企业提供贷款支持,zui终形成从价格风险转移到融资贷款支持的支农闭环。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生猪养殖者通过保险公司来对接期货工具,能克服自身金融知识不足、参与费用偏高的劣势,也能将期货限定于风险管理目的而避免投机性交易。保险是机构型的,擅长实体风险管理,期货更多基于市场,侧重价格风险对冲,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密切配合,可以为生猪生产提供全面保障,稳定猪肉供求和价格。
依托期货市场服务“三农”
2016年至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5年对“保险+期货”做出逐步扩大试点的重要指示。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特别提到,要优化“保险+期货”试点模式,继续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上市。从“扩大”到“优化”,措辞的改变也反映着试点工作的成效。2019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探索开展“农业保险+”,推进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期货(权)等金融工具联动,不断实现对“保险+期货”模式的创新升级。
“保险+期货”模式实质上是在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过程中,为解决既要确保农产品供给,又要防止价格大幅波动影响农户与企业的问题而产生,保险机构携手期货行业,融合各自风险管理优势,利用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分散的新型农业保险。
经过5年的发展实践,“保险+期货”服务“三农”模式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保障农民收入稳定、提升农业补贴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保险+期货”试点规模和覆盖范围也在稳步扩大,成为金融市场支持“三农”发展和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创新模式。
谈及价格“保险+期货”项目落地的现实意义,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农产品期货价格保险解决了传统价格保险缺乏风险对冲机制导致其“越走越窄”的先天缺陷,能够更广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地打开保险业的风险敞口,有效对接我国农业生产不断涌现的规模性风险管理需求。同时,“保险+期货”通过将保险产品与期货功能的融通,使保险市场与期货市场对接起来,形成了从自然疫病风险到市场价格风险的多方位保障体系,为我国农业农村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加快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控险新工具”。因此,“保险+期货”不仅打开了保险行业扶持农业的新思路,也构建了金融行业服务“三农”的新格局。(来源:金融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