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的持续上涨,让养猪业利润遭遇前后夹击。猪价下行,根本上是供过于求的局面并未反转。需求端方面,终端市场无明显改善迹象。而在供给端,集团企业产能持续释放,压栏和二次育肥猪大量出栏,市场供给充足,拖累整体猪价。
猪价一路高涨之时,养猪业整体欣欣向荣;待猪价下行之际,养猪业也开始出现分化,有的继续扩规模抢市占,有的放慢速度待价而沽。在中国养猪业格局重塑的过程中,也可以理性看待温氏、牧原两任“猪王”的养殖模式。
区别于国际上养猪业发达国家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模式,中国养猪业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温氏股份为代表的“公司+农户”代养模式,另一种是以牧原股份为代表的自繁自养模式。 “公司+农户”模式是中国养猪业现实国情的产物。改革开放后,基于养殖效率考虑,中国存在数千年的散养模式,逐渐转向规模化工厂化养猪。然而,养猪在解决农民就业、扶贫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散户养殖群体一直顽强存在。所谓“规模化养殖”,在中国,以年出栏500头为标准。低于这一标准,就被称为“散户养殖”。即便是非洲猪瘟疫情提升了规模化养殖的水平,到2020年,全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比重也才达到57.1%。在非洲猪瘟的冲击下,直接考验着养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控,自繁自养模式的优势被显著放大。谋易咨询首席顾问王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生物安全高风险背景下,代养模式难以有效防得住非洲猪瘟。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基础上,采取自繁自养模式的猪企,由于种猪、仔猪均为自产,在种猪、仔猪价格大涨的背景下,又直接拉大了成本差异,影响到猪企的毛利率。对全行业来说,非洲猪瘟既是危机,也是机遇。“猪王”易位,行业格局发生巨变,本质上就是两种模式的竞争。 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成功上位的猪企,虽然也遭受非洲猪瘟带来的巨大损失,但无一例外都快速做出正确决策,大量留下商品母猪,成为产能扩张中的急先锋。然而,温氏股份在前期防控非洲猪瘟时误判了一些产品的风险,走了一段弯路。同时,在全行业产能扩张之际没能迅速反应,公司没能抓住机会大举扩建自有猪场,导致产能恢复较慢。
在经受住非洲猪瘟疫情考验,养猪业整体生物安全水平得到提高的基础上,今年以来的猪价急跌,甚至跌破自繁自养模式的猪企成本线,生猪出栏越多损失越大,而采取代养模式的猪企,由于生产上更具有弹性,可以通过停止外购仔猪,来降低整体成本压力;采取自繁自养模式的猪企,就只能“做好成本管理”,通过生产指标、人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来实现成本的下降。
前述东兴证券研报称,短期来看,猪价急跌没有给到企业足够的窗口期去完成成本下降的过程,短期盈利能力受到较大影响。但从全年来看,随着成本下行,企业盈利能力有望得到修复。2021年,养猪业产能进一步恢复。目前,不论是能繁母猪存栏量,还是生猪存栏量,都已恢复至2017年末98%左右的水平。一些新建和改扩建规模场计划在今年年内陆续投产,预计生产增长的惯性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业内认为,对于规模猪企来说,2021年将是更为关键性的一年,能否成功“以量补价”,继续提升业绩,抢占市场份额,将奠定未来长远的战略地位。东兴证券研报称,从中长期来看,扩规模抢市占仍是行业变革主线,规模企业具备较强的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能够有效抵御周期波动,市占率提升有助于企业蓄力下一轮周期,带来更高的业绩弹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