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四川省非洲猪瘟防控与恢复生猪生产指挥部印发《四川省稳定生猪生产十条措施》。7月9日,多个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又联手召开发布会。如此密集的动作背后,无非是要传递一个信息:稳产能稳政策稳价格,抓好大规模养殖场但不放弃散养户。
如同往常,政策传导出的信息和信心,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生效。疑问也会随之而来:政府有必要做这些吗?
事实上,自2018年进入本轮猪周期乃至更早的时候,就一直存在一些声音。例如,“养不养、价格高不高,都是市场行为,政府不应该干预。”“政府干预,对产业健康发展有阻碍。”“倒下的都是小散养殖户,有利于规模化。”
的确,养不养猪和猪价高低,都是市场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产业就可以完全交给市场。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猪肉价格对于供需关系极为灵敏,且弹性极小。往往,10%乃至5%的供需缺口,就能导致猪价“涨”声一片。
去年,全省生猪出栏5600余万头,只比常年出栏少了7%上下。而纵观全年猪价,上浮的幅度岂止是7%!监测数据表明,去年全年,川内大多数城市的猪肉零售价,一遇节假日等消费高峰便冲上30元/斤的高位。一段时间内,还在互联网上出现了“灌不起香肠”、“猪肉自由”等调侃和段子。
按照生猪从补栏到出栏需要的时间来推算,如若此时政策“翻烧饼”式的转向,导致养殖产能削减。那么,三个月后的中秋、国庆消费高峰期,乃至元旦和春节的消费旺季,段子重回互联网也并非不可能。
自古猪粮安天下。稳住川猪产能,绝不只是让四川人的餐桌上多一份回锅肉,或者面碗里多一勺肉臊那么简单。从全局来看,四川还是生猪第一大省,常年出栏量占全国十分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川猪产量稳不稳,还关系到全国的“菜篮子”安不安全。更何况,导致本轮猪周期“元凶”非洲猪瘟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医治手段,很有可能卷土出来。
正是基于这个逻辑,四川才会不断丰富的“工具箱”——去年的疫情之下,全省层层加码生猪复产政策,今年又在延续相关措施。
同样,必须要承认:规模化养殖的确有利于疫情防控和降低成本。
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但很多账本,并不能这么算。目前,全省生猪产能中,仍有四成左右属于散养户。从规模上讲,他们仍是稳定川猪产能的一股重要力量,仍然能够决定“二师兄”的身价,仍然能决定普通人的日常开支。非要让他们骤然退场,这就不只是统计学上的CPI数据,更是每个人的荷包。
从散养户角度来看,养猪仍然是不少地区增收致富的手段。无论是四川铁骑力士集团与喜德县探索养猪扶贫模式——打“井”养猪,还是各地养猪能手在过去八年多写就的致富故事,都在说明养猪仍然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散养户,远远还没到退出川猪生产版图的那一天。不仅不能退出,还要稳住他们的养殖意愿,鼓足他们继续养殖的信心。
这便是密集出台政策和措施背后的逻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