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份,国内猪粮比价差不断收窄,比值由月初9.24下降至11日的8.40,自此市场脱离了长达一月之久的过度上涨预警。那么近期猪粮比价回归至正常波动区间范围,是顺势而为,还是蓄势再涨?
猪粮价差收窄,粮比价高位回落
四季度开端生猪养殖端情绪性不断提涨,猪价高位上调,整体带动国内猪粮比价快速跨入过度上涨预警区间,且长达一月有余。但进入11月份生猪价格高位震荡回落,市场由月初26.1元/公斤下降至23.4元/公斤,区内降幅达10.3%。
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其一,二育、三育补栏积极性回落,加之新冠疫情影响下的终端消费难以有效增量,屠宰企业开工上涨极为乏力。其次,随猪价频繁涨跌,标肥价差不断收窄,部分养户压栏挺价情绪逐渐减弱,出栏意向回升。再次,前期政策性频频调控,助力猪价的合理回归。综合因素层层叠加,生猪市场高位承压。
豆粕市场来看,昨日豆粕现货均价为5540元/吨,下跌了100元/吨,当前供应不足制约油厂开机率回升,国内低库存仍支持油厂挺粕,而10月份中国大豆进口量仅413.6万吨。玉米市场来看,新粮上市后销售节奏提升缓慢,下游需求相对旺盛,供需错配支撑玉米价格走强。随猪粮价差不断收缩,月内猪粮比价快速回落,由月初9.24下滑至11日的8.4。降幅达9.1%。
四季度猪肉供给增幅预计在10%—15%!
进入11月后,现货价格振荡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费降级,南方腌腊需求不及预期,流通环节走货不畅等。
美尔雅期货生猪分析师张瑞昊告诉记者,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猪肉产量分别为1561万、1378万和1211万吨,猪肉进口量分别为42万、38万和42万吨,前三季度猪肉供给总量为4394万吨。这个总供给量较2017年前三季度总供给量增长12.5%,较2018年前三季度总供给量增长8.56%。往年四季度的供给相比三季度均有至少10%的增量,今年考虑到前期母猪变动和压栏二育等投机活动,四季度供给总量增幅预计在10%—15%之间,因此今年猪肉供给能力基本与非洲猪瘟前水平相近。虽然四季度产能环比增量预期小于2017年和2018年的变化幅度,但是如果按全年统算来看,猪肉总供给能力仍旧维持着足够的水平。
“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集团养殖场10月出栏计划完成率不及预期,部分猪源移至11月出栏。卓创调研数据显示,11月样本企业生猪出栏总量环比增逾7%。”格林大华期货生猪分析师张晓君表示,阶段性供强需弱施压猪价回落,肥猪供大于求,标肥价差由正转负,南北地区生猪价差大幅收窄。卓创数据显示,9月至今,广东、河南地区生猪价差由+2.1元/公斤缩小至-0.02元/公斤。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本周全国迎来大范围降温,北方消费略有起色,养殖出栏积极性有所提升。卓创数据显示,截至11月12日,全国样本屠宰企业日屠宰量较11月4日增加约10%。“不过,由于天气预报显示四川地区未来10天整体气温仍在10℃以上,相比0℃—10℃的腌腊适宜温度仍然偏高,预计南方在进入12月以后才能进一步验证南方腌腊消费增加幅度。”张晓君分析称,2023年1月21日是除夕,季节性消费启动时点后移,相当于缩短了养殖端在春节前生猪出栏时间期限,部分规模企业出栏计划前置,叠加9—10月入场且尚未出栏的二次育肥猪源,春节前供给增加幅度或超出此前市场预期,猪价或维持偏弱态势。
“此外,10月冻品库存持续下滑走势。月内猪价偏高,冻品入库成本高位,屠企自发主动入库意愿不强,多以销定产以保证鲜销为主。由于消费低迷,屠企持续亏损,为缓解运营压力而出库冻品,冻品库容率缓慢下降。本月下旬,企业为降低分摊成本而保量生产,但因消费持续低迷,节日和周末效应均提振不及预期,为缓解亏损压力释放部分冻品,冻品库容率整体下滑。”齐盛期货研究团队表示,近期由于现货价格跌幅较大,部分地区养殖户挺价心态渐起,但由于终端走货不佳,需求依旧疲软,短期陷入博弈状态。
“一般来说,四季度猪肉消费只要没有出现2018年、2019年那样的极端情况,基本都能维持15%以上的环比增长,但实际需求的变化无法脱离其所属的宏观大环境独立存在。即使后续降温、腌腊等季节性活动开启消费增长,实际的高价接受程度和消费增量的承接在匹配后期生猪产能的增量上还是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因此,后期猪价并不具备大幅上涨基础。”张瑞昊补充说。
从长远周期看,张晓君认为,能繁母猪存栏从今年5月开始环比增加,对应到2023年二季度起生猪出栏开始逐渐增加,预期明年二季度起猪价将再次进入下行通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