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猪场高度重视非洲猪瘟的防控,轻视甚至忽视了猪蓝耳病(PRRS)的危害。业内人士戏言,目前猪场只有两种病——非洲猪瘟和其他病。事实上,被非洲猪瘟“盖过风头”的猪蓝耳病频频发生,对猪群造成的经济损失甚至不亚于非洲猪瘟。
一、猪蓝耳病病毒(PRRSV)的特点和致病机理
猪蓝耳病病毒(PRRSV)在各年龄阶段猪只中均易感,给猪场造成重大损失(王圣伟等,2020)。母猪怀孕早期感染后,PRRSV在子宫内膜巨噬细胞内复制,导致妊娠提前终止,造成返情率高、健仔数低;怀孕后期感染后,PRRSV在子宫内膜/胎盘复制,引起母体子宫/胎盘损伤,造成胎盘的代谢能力下降而发生流产;PRRSV可以跨胎盘感染胎儿,在胎儿胸腺、扁桃体、淋巴结中复制,导致死胎、木乃伊胎、弱仔和初生仔猪带毒等;母猪哺乳期感染后引起无乳、母猪断奶后发情推迟等。PRRSV在公猪生精小管的上皮生殖细胞和睾丸间质的巨噬细胞中复制,导致大量生殖细胞消耗和凋亡、精子运动性能降低和顶体缺陷、精液带毒,引起种公猪繁殖障碍;哺乳仔猪感染后引起断奶重降低、大小不均匀、各种继发感染、死亡;保育猪感染后易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和支原体等;育肥猪感染后常发生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PRRSV可以直接攻击呼吸道黏膜,导致机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使其他病原容易入侵;PRRSV攻击巨噬细胞,导致抗原递呈能力下降,造成免疫抑制和继发感染。
临床上PRRSV毒株种类繁多,在猪群中流行的PRRSV毒株除经典毒株、高致病性毒株和疫苗演化毒株外,类NADC30、类NADC34及其与其他毒株的重组毒株比例在迅速增加,欧洲型毒株也常在猪群中被检测到,有的猪场存在多种毒株共存和循环现象。PRRSV不同毒株感染、感染猪群的不同个体,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发病率、死亡率、发病后的继发感染等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故临床早期诊断难度大。
PRRSV易变异与重组、不同毒株之间交叉保护性低、免疫原性低、免疫空白期长、持续性感染,且有抗体依赖增强作用和免疫逃逸等机制,导致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PRRSV感染骨髓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影响先天性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反应及体液免疫反应,导致机体免疫抑制,细胞因子分泌紊乱,表现为严重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炎性因子风暴等;PRRSV可通过直接接触、经污染物、气溶胶、虫媒、胎盘、公猪精液等多种途径传播,给猪场蓝耳病防控造成很大难度(李文军等,2022)。
二、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不管是规模化猪场还是家庭农场,都要重视猪蓝耳病的防控,并采取综合性措施。具体措施有:选好场址、建好猪场,合理规划布局和生产模式,完善生物安全体系,严格引种检疫与隔离驯化,科学饲养管理,做好易感阶段的预防保健,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强化猪群监测,完善应急与处置方案等。这些措施都需要猪场员工强大的执行力去落实。
1.选好场址、建好猪场
如果猪场天然屏障好,三面或四面环山,周围3公里以内没有其他猪场、屠宰场、病死猪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农贸市场、运输猪及其产品的主要道路等,这种生态环境将大大降低猪蓝耳病的防控难度与防控成本。严格的全封闭管理,两点式或三点式饲养、猪舍网格化小单元化、净污道分开、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分胎次管理、充足的后备猪隔离舍等生产管理方式,可以大大降低PRRSV的传播风险。浙江某存栏300头母猪的普通猪场(图1),没有空气过滤系统,单点式饲养模式,连续8年保持蓝耳病双阴性。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猪场选址佳,三面环山,自然环境较好;二是基本不引种,二元母猪由本场自行繁育;三是保持适宜的密度,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