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猪价高企,但仍需去产能;猪周期不确定性增强,各大猪企持续提高出栏量,加剧市场竞争。
7月下旬至8月初,猪肉价格迅速上行。自8月3日起,猪价保持高位震荡。截至8月8日,生猪(外三元)报价17.52元/公斤,环比上涨23.73%。
但是,猪周期的真正逆转恐尚需时日。
短期情绪助推,去产能基调不变
生猪现货价格在此前一直萎靡不振。
在7月上中旬,猪肉价格延续6月下旬的弱势,保持在14元/公斤以下的低位。
7月4日,国家发改委通知将启动年内第二批中央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对猪价形成了短期提振,但伴随着华储网冻猪肉收储竞价的相关通知,本轮收储挂牌竞价仅2万吨,相对于中国一年猪肉产量超过5500万吨的规模来说,收储对猪价提供的支撑显然不足。
7月下旬以来猪价上行态势凶猛,是否意味着本轮猪周期“拐点”已至?
根据国联证券(601456)研报预测,当下大猪存栏相对标猪紧缺,大猪和标猪价差逐渐扩大,二次育肥开始操作叠加散户惜售情绪,猪价出现底部反弹,但冲高之后小幅回落,现阶段供需基本面难以支撑猪价维持高位,猪价有望回落从而带动产能去化。
能繁母猪的存栏数量是预测未来生猪供应的先行指标,因为从能繁母猪配种到生猪出栏大约需要10-11个月左右,通过对比前十个月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大致能够预测未来生猪供应情况。
大有期货研报指出,由于能繁母猪在2022年5-12月逐步增加,按出栏时间来推算,目前8月仍处于产能释放周期。国联证券也认为,此前能繁母猪存栏去化缓慢,2022年三季度到2023年二季度平均能繁母猪存栏平均在4338万头,若将能繁母猪按照MSY16.3的水平推算,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下半年出栏量将超过7亿头,明显仍处于过剩水平。
从生猪期货市场来看,7月21日生猪2311合约盘中低至16245元/吨,随后持续冲高,8月1日盘中最高17880元/吨,上涨10.06%。截至8月8日收盘,生猪2311合约报17460元/吨,已较8月1日最高点下跌420元/吨。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养殖业板块股价变动基本与生猪期货保持一致。养殖业板块本轮拉升从7月下旬开始,由3306点持续上行至7月底的3485点,整体上行幅度超5.41%。几日的快速拉升后,板块集体回调。截至8月8日收盘,养殖业板块收盘3358.96点,回撤幅度超3.62%。
可以看出,对于本轮猪价上行,市场秉持较为保守观点,认为是短期情绪推高。
根据传统观点,生猪养殖行业是一个周期行业,普遍认为一个周期大约是3-4年。
实际上,猪价的周期性正被市场不断地改变,生猪产业效益的可预期性也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根据以往的猪周期观点,上一轮猪周期从2018年年底开始,因受到非洲猪瘟、环保限产政策、粮食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猪周期的来势异常凶猛,猪价一路上行至2019年10月达到峰值,生猪(外三元)一度超过40元/公斤;随后在高位震荡至2020年年底后开始暴跌,2021年10月猪价触底,生猪(外三元)仅10.9元/公斤,已远低于国内养殖企业的平均完全成本;之后便在低位宽幅震荡,2022年二季度开始反弹。
根据此前国元证券的观点,新一轮猪周期自2022年二季度已经开启。从实际来看,生猪价格也在2022年下半年持续上行,但自2022年11月触顶28.4元/公斤后便快速回落,自2023年1月至7月中旬,持续在14元至15元左右底部震荡。此次从底部上行,到触顶回落底部,猪价的回归仅仅历经1年时间。
这也佐证了一个事实,即猪周期实质上仍是一个淘汰高成本产能、筛留低成本产能的过程,每次周期的时长可能因供需量的变化速度而不尽相同,但其周期本质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猪企产能释放,内卷时代来临
重要民生商品与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猪肉作为重要民生商品之一,保持猪肉价格平稳是国家发改委曾多次提到的监管目标与监管要求。
规模化养猪是实现集约化、精细化管理,降低养殖成本,保障生猪供应安全的主要途径,也是中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必经之路。
但从规模化猪企自身来说,其产能释放需与猪周期相匹配,在猪价上行时加快释放产能,在下行时控制产能、淘汰低效产能,避免在猪价下行或低位震荡时因产能释放而扩大损失。
在上一轮超级猪周期中,上市猪企普遍在猪价处于高位的2020年至2021年期间大规模兴建产能。
通过统计生猪养殖行业(申万三级)10家上市猪企发现,自2018年以来,10家上市猪企在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的投入情况变化明显: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投入逐渐增加;2020年下半年投入金额总额达到顶峰,半年时间内10家上市猪企在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方面累计投入达596.34亿元;随后资金投入逐渐减少,自2022年上半年累计投入金额触底,10家上市猪企半年累计投入仅33.14亿元。
在猪价高位的2020年至2021年的两年期间,10家上市猪企在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方面累计投入达1502.23亿元。
根据上市猪企的以往项目情况来看,从项目建设至产能释放一般在2年左右,因此其产能释放最高点预计将会在2023年的下半年。
这也与上文所提到的“目前市场整体能繁母猪的实际存栏量偏高、预计下半年出栏量供给较高”的观点保持一致。
从上半年上市猪企的实际经营情况来看,生猪养殖行业的“内卷时代”已经来临。
在2022年猪价短期上行后,2023年年初猪价开始下行并持续低位震荡。但对于2023年的目标生猪出栏量,各家猪企的目标依旧非常高:牧原股份2023年计划出栏量在6500万头至7100万头,较2022年实际出栏量增长6%以上;温氏股份计划出栏2600万头,较2022年增长超45%;新希望计划出栏1850-2000万头,较2022年增长超26%。
出栏量目标的不断提升反映出的是头部猪企有意进一步加剧竞争,借助市场化洗牌与筛选,从而提升市占率。
经统计,牧原股份、正邦科技等14家境内生猪养殖企业2023年上半年14家猪企的生猪销量达7228.33万头,较2022年上半年的6424万头上涨了12.52%。2022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3.66亿头,14家上市猪企出栏占比为17.56%。而2023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3.75亿头,14家上市生猪养殖企业出栏占比提高到了19.25%。
从出栏占比情况可以看出上市猪企的行业集聚效应也在逐渐增强。在生猪养殖行业不断洗牌的过程中,未来规模猪企间的竞争将聚焦在现金流承压能力的大小以及如何降低养殖成本上。
对于现金流状况不佳的猪企,在猪价下行低于养殖成本线时,能否撑过产能去化期间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统计,2023年一季度10家上市生猪养殖企业(申万三级)累计亏损达86.41亿元。从目前已披露半年报或半年度业绩预告的9家企业来看,2023年二季度亏损持续,上半年累计归母净利润在-98.81亿元至-116.63亿元。
在2018-2022年的上一轮猪周期中,猪价上行时各大猪企极速扩大产能,试图提升出栏量获得超额利润,但带来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猪价一度低于养殖成本线,各大养猪企业几乎亏完前几年所赚取的利润总和。
为了撑过周期底部、补足现金流,各大猪企相继进行了多轮再融资。
自2020年年初以来,10家上市生猪养殖企业(申万三级)中,有5家发行可转债,累计募集资金335.97亿元;有4家上市猪企通过定向增发累计募集资金超200亿元。
从最新7月份的各大猪企销售数据来看,多家猪企生猪出栏量持续上升。牧原股份7月生猪销量570万头,较6月上涨7.26%;温氏股份7月销量213.11万头,较6月上涨7.07%;新希望7月销量138.06万头,较6月上涨9.38%。但从价格方面来看,猪价降幅明显收窄。
面对下半年产能持续释放的压力,生猪养殖行业竞争格局发生何种变化还有待时间去揭晓。
文章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