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漫长猪价谷底和行业洗牌后,生猪业内人士对行业的看法多了一份理性与谨慎。
“若不是7月底猪价有一波回升,恐怕氛围会比现在要差,还记得2020年的会议中,大家都是意气风发,今天明显感觉气势不如当时。”近日,在中国畜牧业协会主办的第二届生猪产业峰会上,有参会企业代表如此表示。
生猪养殖规模化快速提升后,行业已出现新的变化,从早期的模式之争到现在的“两本(成本和资本)理论”“猪周期是否还存在?”“行业哪些产能将会淘汰?”“生猪产业下一步该怎么走?”在目前产能过剩的预期下,参会头部主流猪企掌门人如何应对以及未来产业链发展成为本届产业峰会关注重点。
行业进入低利润期
8月16日,第二届生猪产业峰会在郑州召开,财联社记者在现场看到,上市猪企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大北农、傲农生物、神农集团、巨星农牧等企业董事长或总裁等高管均有参会,除了上市公司,到场的还有颇受市场关注的正大投资、双胞胎集团、广西杨翔股份等非上市猪企。相关代表表示:“这次峰会是行业企业来的人最多的一次,也是最齐的一次。”
目前,国内养猪行业已挥别此前高利润、“跑马圈地”的时代,长期来看产业低利润、微利润甚至是负利润成为必然趋势。
本轮猪周期走势也证明这一点,自2022年4月猪价开启新一轮上涨周期,而在短短6个月后猪价快速下跌至成本线以下,今年持续磨底超7个月创下历史之最,越来越多的人表示“猪周期已经看不懂了”。
产业格局改变使得生猪产业体现出新的特征。农业农村部马有祥副部长在会上表示,目前行业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生猪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比较紧密,生猪养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的依靠资本。二是市场波动随机化,以前可能还存在信息孤岛,或者不同的养殖者得到不同的信息,现在大家获取信息基本上是同步、同质,生产经营的行为同频共振,加之资本对市场信息的格外敏感,极易导致全行业随时可能形成蝴蝶效应,一点小的问题,全行业领域形成跟着波动的大问题。
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在会上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国内养猪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数量增长的高利润期,第二阶段是质量提升的低利润期,第三阶段是价值创造的微利期。目前,国内养猪业处于第二阶段,提升质量是关键,将在行业技术、装备和管理等方面快速提升。低利润将是常态,欧美养猪平均每头利润也仅仅是几美元或几欧元,只有依赖技术、管理创新才能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温氏股份董事长温志芬表示:“现在(影响周期)干扰因素很多,诸如过去猪企获得资金较难,但现在环境相对宽松,获得资金成本较低,所以目前大企业资金根本不是问题,他可以撑很久。个人倾向于还是存在猪周期,但还是不是4年不敢肯定,在低价期企业如何参与才是我们每个企业应该关注的问题。”
集团猪企快速扩张过后,市场占有率快速上升的同时,负债率持续飙升。截至今年一季度,20家上市生猪企业总负债超过4400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了66.3%,其中个别企业已经超过了70%的警戒线。
供应过剩成为共识 哪些产能或将淘汰?
在规模猪企扩张和生猪效能提升的背景下,目前生猪供应充裕,业内普遍认为当前社会猪肉总消费或已见顶,缺乏消费增量的情况下,供应端压力与日俱增。
对于今年下半年,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辛国昌认为,7月中大猪存栏环比、同比均有所增长,尤其养殖场户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为后市提供更多肥猪,将造成“猪增肉更多”,同时今年2-7月新生仔猪数量同比增长8.4%,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能繁母猪数量存栏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上限,冻猪肉库存还处于高位,整体来看生猪存栏处于高位,产能去化不明显,消费增长预期不强,价格缺乏持续性增长的基础。
不可避免的是,高负债叠加长期低利润或是负利润会促进过剩产能退出。未来哪些产能可能被淘汰成为会场热议的话题。
财联社记者在会议中了解到,散户生产方式落后,抗冲击能力弱,近五年以来散户退出将近50%,虽然未来散户去化节奏可能加快,但散户成本核算简单、机动性强,中长期来看,大、中、小养殖户场将会并存。
对于规模猪企而言,若技术创新、管理效率提升方面无法突破,将成为落后产能,在持续的低利润周期下会退出产业。
大北农董事长邵根伙认为,目前国内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不平衡,发展种养结合是养猪业降本增效的根本,对于中小型养猪企业而言,除自我发展之外,产业联合体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养殖成本降低总有底线,新五丰总经理刘艳书表示,效率低的产能才是落后产能,成本并非越低越好,养猪产业最终要走品牌化路线,形成差异化,不能一味拼成本。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