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国2018年8月2日首次报道出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国民对于非洲猪瘟的关注度明显提高。非洲猪瘟作为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首次发现于1921年的肯尼亚,距今有近百年的历史,对全球养猪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几十年来,人类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那么人类在近百年中为何迟迟研发不出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呢?
一、非洲猪瘟的致病机理
非洲猪瘟病毒(ASFV)入侵的方式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病毒感染机体后,首先在扁桃体中增殖,后随血液循环进入循环系统,导致病毒血症,同时病毒在血管内皮细胞或巨噬细胞中复制,同时侵染毛细血管、动脉、静脉等血管和淋巴结的内皮细胞,引起各内脏组织、器官出现出血、浆液性渗出、出现淋巴细胞凋亡、免疫系统受损、细胞显著减少等特征性表现,病毒感染后主要在肺脏、肝脏、骨髓中复制。
二、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现状
1 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将病原灭活,使其丧失感染能力,但保留免疫原性。目前,研究单位制备的灭活疫苗在临床不能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有研究发现,灭活疫苗可产生高效价的抗体,但无中和病毒的抗体存在。提示我们对于有效灭活疫苗的研发存在很大的困难。
2 弱毒活疫苗
弱毒活疫苗根据来源不同分为人工传代致弱、天然弱毒及重组致弱毒株。
传代毒株存在以下问题:a、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其毒力与免疫原性都存在相应的下降;b、传代毒株免疫后,易出现肺炎、流产和死亡等副作用,在田间多次感染和异源强毒株存在的条件下,许多免疫动物呈现ASF慢性感染临床症状。
利用天然致弱的毒株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诱导对同源强毒株的攻毒保护,并且发现弱毒免疫一次,强毒加强免疫一次能够对同类型毒株产生交叉保护。然而天然致弱疫苗仍然存在肺炎、发热、关节肿胀、流产和死亡等副作用。
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如同伪狂犬疫苗一样敲除gE、TK等毒力基因,降低毒力,保留免疫原性的工程减毒活疫苗成为一种研发方向。然而,ASFV编码多种干扰宿主免疫系统的蛋白,其相关的免疫逃避基因就多达12种,如何敲除,敲除哪些及敲除以后的效果仍亟待研究。
3 亚单位疫苗
指在原核或真核细胞中表达出具有中和表位的非洲猪瘟病毒保护性抗原基因,并将产生的蛋白质或多肽递呈给抗原递呈细胞,诱导产生高滴度的抗非洲猪瘟病毒的中和抗体。但是非洲猪瘟病毒编码的结构蛋白较多,对于众多的抗原结构蛋白和复杂的免疫刺激过程,单纯依靠一种或几种蛋白质很难达到免疫预防效果。
4 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是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ASFV基因直接导入动物体内,使宿主细胞自身合成抗原蛋白,诱导宿主产生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作为新型疫苗,ASFV核酸疫苗相关的研究早已开始,目前所研究的DNA疫苗虽然不能提供强有力的免疫保护,但发现攻毒后存活的猪无排毒现象,间接的说明DNA疫苗研发有很大的可行性。
总之,安全性及有效性是疫苗成功的根本所在,虽然距离病毒首次报道已有很长时间,但由于病毒致病机制、基因组大,基因型多且非常容易变异等客观原因,造成至今无有效的疫苗面世。
- 上一篇:猪及猪其饲料的相关知识
- 下一篇:怎样建设现代化养猪场?这三个步骤很重要